如何花更少的钱,过上品质更高的生活?除了依靠租赁,还可以透支消费。
去年6月,小施终于背上了那只令她心心念念的Chloé包包。面对16000多元的价格,小施并没有选择一次性支付,而是使用信用卡进行12期分期付款,尽管每月需要额外支付118.31元的手续费,但在她看来,这都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
今年6月,每期还款1000多元的小施在毫无无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将钱款全部还清,现在,她正开始捉摸着用信用卡分期,再买一只新包。
如果说“万物可租”代表了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崛起,那么透支消费,则早已捕获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
据新闻晨报周到《消费理念小调查》数据显示,在18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近89%的人群认为,例如信用卡、花呗和白条这样的消费金融产品非常好用,其中,更有1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平日里会使用4-5种不同的消费金融产品。
这些,都是消费升级下的产物。可以看到,合理负债和善用消费金融产品,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它们的身上,还肩负着拉动国内消费,挖掘消费升级潜力的使命。
当代年轻人热衷于“花明天的钱”,但对于他们父辈们而言,“先存钱再花钱”似乎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
妮妮是一名90后上海白领,在她爸爸还不会使用支付宝花呗功能时,他每每去盒马鲜生购买蔬菜海鲜,都要拖着妮妮一块儿去,不为别的,只为了帮忙结账。
然而,工作繁忙的妮妮不可能每天早上都陪着爸爸去买菜,因此好说歹说,总算说服他尝试了一回年轻人的支付方式。没想到,现在她爸爸使用花呗的频率,比妮妮自己还要高。
其实就是心态问题,像我们爸妈这种年纪的,总觉得欠着别人钱,晚上会睡不着的。
父辈们所习惯的这种储蓄消费,并非无迹可寻。有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储蓄率占到GDP的46%,而相较于信贷市场发展较早的美国,近年来他们的平均储蓄率连10%都不到,说明储蓄,仍然是国内大众选择的主要投资方式之一。
与父辈们截然不同的是,他们所难以接受的“先享受后付费”消费观念,则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标配。
据支宝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 》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超过4500万人开通了花呗的功能,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一个人会使用花呗进行消费。
而在《消费理念小调查》中,有8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有闲钱也不会特地提前还款,他们会等到还款到期那天,再去还清。
对此,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年轻人的这种做法,其实反映了他们身上具有基本的理财思维。
你刷信用卡,使用的是无息贷款,拿手上的闲钱去做理财,等理财产品到期了拿去还贷,不就还顺便赚了点利息吗?
在透支消费领域,以往,人们大多使用的是传统实体信用卡,收银时在POS机上一刷即可。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诞生出了花呗和白条等多种多样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者只需一部手机,便可使用信贷功能。
据《消费理念小调查》显示,在35岁以下年轻人群中,有六成以上受访者平日里更多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而在36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则有大约八成人群偏向于信用卡。
而在所有受访者中,仅有11.11%的受访对象表示,使用信用卡等消费金融工具确实是因为每月入不敷出,还有将近3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信用消费模式,是为了从信用卡和花呗中获取积分和优惠等其他福利。
妮妮虽然是一名90后,但她也有一张使用频率很高的信用卡,目前透支额度已经升到5万元,而最初促使她持续使用的动力,就是因为这张信用卡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星巴克咖啡。
每个月第一杯用6000积分可以换,第二杯只要6积分,后来发觉很多其他吃的东西也有活动。
从“有形”拓展到“无形”,显然,差异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正在逐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除了消费金融工具在形式上的“无形化”,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在同步发生转变,从实体商品延伸到知识付费、教育培训和旅游这样的自我投资项目。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消费金融已经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前只是购物,用途上比较局限,现在平台多了,接受贷款的产业也多了。对商家来讲,可以开拓更多业务和市场;对平台来讲,可以多获得一个零售客户,甚至有可能让他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讲,那就是能买到更多他想要的东西。
不过,这般消费者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换态势,似乎仍然处于萌芽期。
在本次《消费理念小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是运用透支功能来满足日常普通消费,仅有11.4%的消费者会把钱花在旅游、教育、知识付费等项目上。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家瑟里克曼教授曾经说过,消费实际上是是一种投资,是在产生价值。在信息时代、金融时代里,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
消费金融工具的出现,确实给大多数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仔细观察身边不难发现,依然有小部分群体,因为自身的透支过度,而过上了“勒紧裤腰带”的生活。
这种所谓的消费降级体验,其实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透支的话,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来消费,理性一点,尽量不要还最低还款额,因为剩下的欠款会日息复利叠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所以,我们并不能把诸如此类的个人消费体验,当做衡量我国消费水平是否步入降级阶段的标准。
与“勒紧裤腰带”恰恰相反,无论是消费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发展,还是人们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这些,都是消费升级下的产物。
今年8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要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示出一种积极监管态度。
不仅如此,在差异化的消费金融工具身上,还肩负着挖掘更多消费潜力的使命。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曾经表示,当前,我国年收入达到13万元的高收入人群数量只有5000万人,年收入介于65000元至13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为2.5亿人左右。两者相加,说明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在大约只有3亿人口,还有起码10亿人口规模的大众消费市场没有充分挖掘。
我认为我们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消费金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平衡以及贫富矛盾的缓和具有重要价值。其次,消费金融的发展重点当然是非房贷类、有场景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