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金山丨上海最后一个渔村里,隐匿着一家宛若艺术馆的海派民宿——林泉·渔家傲


作者:张姗
编辑:张姗
时间:2018-10-16 16:03

久居都市的你,是否知道上海的最南端还有着一个六千多年历史的小渔村?

她就是金山嘴渔村,是如今上海保留下来的最后一个渔村。而在这最后的渔村里,还隐匿着一家海派民宿——林泉·渔家傲

回到童年的渔村

土生土长的金山人李伟,从小跟着做渔业生意的姨夫在海边长大,对大海和渔村有着别样的情感。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渔业已不再兴旺,越来越多的渔民告别了赖以生存的大海,去城市生活和发展。李伟也不例外,但他对大海的念想一直萦绕在内心深处。

终于,在四年前,他带着太太王芳一起回到金山嘴渔村,着手将梦想照进现实——在海的对面开了一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民宿。经过一年多的改造与精心装修,2016年5月,林泉·渔家傲开始试营业。

宛若天成的“艺术馆”

走进林泉·渔家傲,仿佛踏进了一个私人珍藏的艺术馆。

由于李伟本身是美术专业出身,所以整个屋子都由他亲自操刀设计。

复古与现代元素相互碰撞,木制老家具的自然质朴,与现当代青年艺术品的简约高雅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公共区域里挂了很多现当代抽象派风格的油画,店长张健告诉周到君,这些都是李伟在全国各地淘来的80后青年作家艺术作品。

整个房子的设计既有简约工业风,也有中式复古风,虽然是混搭,但却意外地非常协调。

蜿蜒曲折的庭院和花园宛若一个迷宫,每一处细节都精致而美好,让人不禁驻足欣赏。

庭院里的绿植和蔬果的点缀,也让整个民宿更充满了自然和野趣。

四季时序

林泉·渔家傲共有19间房,每个房间的名字都以二十四节气命名。自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靠海吃饭”的渔民来说也是如此。王芳说,这是对农耕文明的纪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序还可以体现在餐桌上,清明前后的香椿、竹园里的春笋、海边的海鲜,全都是桌上最新鲜的食材。夏天的石榴、秋天的枣子,不同季节可以品尝到不同的蔬果。

一海之遥的渔歌

透过窗玻璃,波光粼粼的海面一望无际。推开窗,一股淡淡潮湿味的海风迎面扑来,大海、渔船与岛屿的交织,谱成一曲大海和渔民的长歌。

关于“林泉·渔家傲”之名的由来,李伟这样解释:北宋画家郭熙认为 “山石林泉“是山水画的至高境界, 因而取“林泉”二字,正饱含了李伟希望住客下榻此处时“不仅能放松身体,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期望。

至于“渔家傲”,众所周知是一个词牌名。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述的悠然自得的乡村意境,也是李伟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李伟认为,渔家不仅是一种业态,更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态写照。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金山嘴渔村还有16条渔船出入风浪里,“”字承载着了一份与有荣焉的自信与欣喜。

春可赏花 秋可品茶

很少有一家民宿会这样大胆,用几乎一半的面积来作为公共区域。而在林泉·渔家傲,公共区域面积与客房面积的比例竟达到二比三

近五百平米的公共区域,有可供品茶的茶室、有可供散步的后花园、有可供阅读的空间以及公司团建需要的会议室。

在这里,春日可赏花,夏日可乘凉,秋日可品茶,冬日可暖眠……四季皆妙哉。

“做民宿怎么能少得了情怀呢”

在林泉·渔家傲的各个公共区域和房间里,目之所及最多的物品就是书。

民宿有一个“以书换房”的活动。无论你是常客还是新客,只要你拿出自己家里闲置的十本图书,即可随机兑换一张海景房体验。

有一个公共区域里,堆满了一架子的书。店长告诉周到君,这里的书大部分都是客人兑换进来的,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女主人王芳说,这种方式不仅能扩充藏书量,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去年“林泉·渔家傲”被评为了“金山区十大最美公共阅读空间”。

据了解,林泉光是装修就花费了近千万元,以每间房480元到1180元的售价计算,几年内想收回成本根本做不到。“那为什么要做?”

店长张健笑着说,有盈余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做民宿怎么能少得了情怀呢?如果想赚钱只要进行简单的装修就可以了,但为了情怀,我们有更高的定位,想要呈现更好的住宿体验。

对于希望给住客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店长张健说,“希望他们来到这儿就像想回到家一样,靠近大海,自由自在。”

■部分图片由林泉·渔家傲提供

摄像:丁亦然、剪辑:潘国庆
摄影:张姗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