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藏33年《大亨掇只壶》亮相!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行,只为了看它一眼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10-19 15:36

秘藏33年,“壶中之王”《大亨掇只壶》将亮相申城。

■ 邵大亨《大亨掇只壶》

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海派紫砂艺术特展暨许四海藏品及文创作品展”将于10月21日起在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国际展汇·申昆路2377号)对外展出。这是中国著名壶艺大师、鉴藏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许四海先生个人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本次展览可谓“壶”光熠熠,许四海先生将携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壶》、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套壶》等历代壶艺大师作品,以及他自己精心创作的《啸天壶》《竹根壶》《睡翁壶》《横行一世》等15件精品亮相。“四海壶艺”第二代传人许泽锋所创意设计的四叶草套壶,也同时展出。

在这些名壶珍品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许四海独具慧眼和超人胆识收藏的一把《大亨掇只壶》,这是该壶在秘藏33年后首次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当年“紫砂泰斗”顾景舟曾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看一眼《大亨掇只壶》的请求,这也是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

《大亨掇只壶》被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

今年72岁的许四海,曾师从国画大师唐云,有“江南壶怪”“江南壶痴”之美誉。除了中国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茶文化专家,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董事长等标签,有着“中国紫砂陶艺收藏第一人”之称的许四海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古壶鉴藏家,尤其是33年前由他独具慧眼和超人胆识收藏的一把《大亨掇只壶》,更是堪称佳话。


■壶艺大师 许四海

《大亨掇只壶》,原是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为宜兴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被称为“光器之祖”“壶中之王”。据《宜兴县志》记载,此壶价值连城,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令人惊奇的是,此壶随主人颠沛流离却没有丝毫损伤。后来,潘家要造房子缺钱,准备出售《大亨掇只壶》。

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的许四海听到后,迅速赶到潘家看壶,千辛万苦以2.3万元人民币,外加一些名人字画,总价值3万元买下了此壶。这笔钱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个小数目,据他太太金萍珍回忆,“那个时期,普通工资也仅五六十元,2.3万元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价。他当时托人传口信到上海,让我火速借2.3万元到宜兴,我还以为他在宜兴病了,或是出了什么事,于是四处举债,第二天便装了一小旅行袋的钱租车赶到丁蜀镇。到了才知道,原来他是要买壶,我瘫坐在床上,一下子腿就软了,感觉他真是疯了!不过,看他那么痴迷于紫砂艺术,还是决定支持他。”

如今,《大亨掇只壶》已在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近33年,被海内外紫砂界名家以及“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顾景舟还曾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看一眼《大亨掇只壶》的请求,这也是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

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古董商出价从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乃至上千万美元欲从许四海手中收购此壶,均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大亨掇只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当被问及为何时隔多年,此次隆重请出《大亨掇只壶》等国宝级藏品为世人共赏时,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因有幸鉴藏《大亨掇只壶》,让‘半路出家’的我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幸运地开启了我的壶艺之路。如今,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在上海举行,此举必将吸引全球目光。‘紫壶虽小艺如海。’我愿请出‘镇馆之宝’,让这尊‘幸运之神’携历代名壶在展馆内‘吾壶四海各显神通’,让世人皆能有幸一睹它们的尊容,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陈殷尚《菱花水仙壶》

据了解,1992年,经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文特批,许四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的各类壶具共一千余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实证。

■ 清乾隆 炉钧釉汉方壶

该馆凝聚了许四海毕生的心血,馆藏文物从明代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可谓精品云集,琳琅满目。包括明代的惠孟臣、蒋伯荂、陈鸣远、华凤翔、许晋侯,清代的邵大亨、王南林、杨彭年、申锡、黄玉麟,民国时期的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和现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等大师的历代宜兴紫砂名壶精品。

■ 陈荫千《双竹提梁壶》

■ 清康熙  紫泥玲珑透竹壶

■ 清康熙 龙首贴画方壶

■顾景舟《双线竹鼓套壶》

此次展览除展出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壶》,亦特意选出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陈殷尚的《菱花水仙壶》、黄玉麟的《寿桃益寿壶》、陈荫千的《水彩竹节壶》和“紫砂泰斗”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套壶》等稀世珍品以飨观众。

用精品讲述海派紫砂传承精神

许四海的收藏故事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制壶技艺也堪称炉火纯青。从80年代初涉足紫砂,35年的制壶生涯,他共制作了1100余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作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此次展览的另一大板块便是许四海35年间所创作的紫砂精品。

■ 许四海《睡翁壶》

15件展出作品涵盖了许四海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一把“睡翁壶”是许四海最珍爱的早期之作。彼时许四海尚未完全进入制壶界,但“一生从事文化,致力茶文化的传播”的宏愿早已许下。他在回家的夜行公交车上看到乘客趴在前椅上的睡姿,顿时有了制作《睡翁壶》的灵感。一气呵成的《睡翁壶》成为许四海的经典之作。


紫砂雕塑《横行一世》是许四海的集大成制作。一只螃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充满动感。中国画家素有对于这种生活静物的描摹的传统,齐白石如此,许四海的老师唐云也有不少这类精品。但是以紫砂雕塑的形式来表现,许四海无疑是拓荒者之一。这不仅需要艺术家对水墨画技艺有娴熟的掌握,也需要艺术家对紫砂的材质有着深刻的理解。

■ 许四海《六方竹段套壶具》

许四海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拾荒者”。幼年家贫,他用拾荒来养活家人。动荡岁月,他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拾荒者”,在文物还不那么受到待见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力收藏了大量几百年来存世的紫砂绝品,为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他自己也从这些前人精绝的遗产之中汲取养分,创作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紫砂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紫砂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四叶草壶》凝聚紫砂传人的全新思考

在策划此次展览中,许四海大师一直想表现一个艺术传承的脉络。

当年,正因为有了父亲陈子畦刻在紫砂笔筒上“想起东坡旧君士,为儿唤起学艺梦”的家训,才会有儿子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正因为有师父储铭的《洋筒壶》,才会有徒弟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壶》。一样的道理,正因为有了许四海承上启下的艺术创造,才会有儿子许泽锋的《四叶草壶》。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这样的代代相传之中得以发扬光大,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 “四海壶艺”第二代传人许泽锋

《四叶草壶》是许泽锋专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创作的作品,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四叶草”也是此次进博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场馆的别称,整个国家会展中心场馆外观就是呈现出一个四叶草的形态。同时四叶草也是国际公认的幸运的象征。

■ 许泽锋《四叶草壶》

今年40岁的许泽锋从小受到父亲许四海的艺术熏陶,制壶也有20多年了。他的艺术中有对父亲的传承,但也有着青年艺术家的新锐思考。

■ 许泽锋《四叶草壶》

在制作《四叶草壶》的过程之中,许泽锋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3D建模手段。此《四叶草壶》选料上等原矿清水泥,传统制作工艺加塑形技艺。经长期悉心韬光养晦后,光泽温润、醇厚大气。

据悉,此次2018年“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海派紫砂艺术特展暨许四海藏品及文创作品展”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上海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将持续至12月7日。

“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海派紫砂艺术特展暨许四海藏品及文创作品展”

展览时间:10月21日至12月7日

展览地点: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国际展汇•申昆路2377号)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