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周到君与几位原张家宅的老居民,一起追忆了他们几十年前的快乐时光。其实,在静安这块土地上,像“张家宅”、“王家库”这样的老地名还有不少。
在本期内容里,周到君将罗列几个与曹家渡有关的老地名。相信不光是刚搬到曹家渡的人,还是老曹家渡人,总有你第一次听说的老地名。
历史上的康家桥,大致范围东近延平路,西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中,南倚新闸路、万航渡路,北达武定路、武定西路。核心地带在万航渡路、武宁南路交会处北侧(即现轨交14号线武定路站工地处)。
■康家桥地区老地图(图中红色实线标注)
该地区原是一片荒地,茔冢累累。有一条南起日晖港,北达吴淞江(苏州河),河面阔约10米,名为西溇浦的河流穿越。有一康姓女子出资,在河道上造了一座三孔的石拱桥,沟通东西两岸,大大方便了两岸居民及行人,里人为纪念出资者,遂称为康家桥,该地区沿袭此名称。
■20世纪80年代康家桥周边地图
当地居民原以谈姓居多,以桥为界,有南谈和北谈之称。由于少疏浚,淤泥日积月累,使河道日趋浅窄。1924年后有少数人在此填河扩地建屋。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量难民涌入,又填浜建屋栖居,河道渐被填没,此处便成为一个居住区。
■武宁南路
1995年新辟武宁南路纵穿境地,现境内一带房屋以高层公寓住宅为主,其次是新旧里弄房。境内有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有公交设康家桥车站,现多以路名设站,故地名知名度不高。
历史上的姚桥浜,位于昌平路984弄两侧一带,中心区域在余姚路、延平路交会处西侧,余姚路菜场处,即昌平路984弄后门一带。20世纪初大部分系荒郊野地,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浜穿越其间,该浜南端起于今康定路950弄内,经过昌平路进入昌平路984弄直抵余姚路。当时仅几间茅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地域人口猛增,简屋群立。
有姚氏鉴于浜两侧居民往返不便,便出资在浜上搭一便桥,沟通浜东、浜西,人人称便。故人称此桥为姚桥,浜因桥名而称姚桥浜。唯在今昌平路南居者认为此处在姚桥浜南段,故又称南姚(与武定路西康路处的“南姚”有异)。1949年后,将此浜填没辟建成通道(即今康定路950弄、昌平路984弄)。
■姚家浜地区老地图
1940年代初,已有许多工厂企事业单位设立,如义生搪瓷厂(后为上海搪瓷二厂制坯车间)、仁余电机针织厂(后为上海袜厂)、德丰纱厂(后为上海第十四化学纤维厂)、日新制革厂、惠司登牛奶公司、瞿氏山庄、大众殡仪馆等,还有市立第十二区延平路国民小学(现址常熟幼儿园)、市立第十二区晋元国民学校(后为昌平中学,现址为静安区教育学院)。
■姚桥浜周边历史河道地图
该地区原以人口拥挤,房屋简陋,工厂与住宅成犬牙交错状而著称。80年代初,区政府将昌平路984弄沿余姚路处改建成6层新工房群,后又继续向西延伸扩建。1986年将延平路向北辟通至余姚路。
境内有余姚路菜场,市面颇为热闹;西部有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传媒文化园等单位;东部的晋元里内原有谢晋元墓(已迁宋庆龄陵园内),为谢殉难处所在地,1983年棚户区改造后为纪念谢而命名,其南的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原为胶州公园,后亦改称晋元公园。
■余姚路菜场
■晋元里小区门口
这一带曾以姚桥浜地名设有姚桥浜东弄和姚桥浜西弄2个居委会(以昌平路984弄为界),现姚西居委会即因原姚桥浜西弄简化而来,故地名尚有一定知名度。
历史上的金家巷,大致范围为南至新闸路,西近万航渡路(康家桥),北临武定路,东界延平路,核心区域在新闸路、万航渡路以东一带。约在清末民初,有金、龚两姓辟建东、西金家巷。
东金家巷即今静安区图书馆(前海关图书馆)所在地;西金家巷即今金家巷东、西两弄。当时西金家巷是人烟稀少的村落。1928年该处曾建“跑狗场”。1938年改名“申园球场”,但不久即关闭,改为难民所。
■金家巷地区老地图
“八一三”抗战后难民增多,建起了“滚地龙”以栖身,遂形成居民点。1943年一场大火,“滚地龙”全部烧毁,由胡志居士发起募捐,在西金家巷造起了棚户、简屋,名同仁村(即后来的金家巷东弄)和江淮新村(今金家巷西弄)。1948年又遭大火,本地居民再次搭建棚户、简屋。1950年改称金家巷东弄、金家巷西弄。
■20世纪80年代金家巷地区周边地图
之后,西弄首批建成新工房13幢(2幢三层楼房于1966至1968年建成,11幢五层楼房于1969至1974年建成),另有简屋4间,1986年沿新闸路建成七层楼房2幢;东弄多棚户、简屋,有二层房屋63幢,于1986至1990年由交通部第三航运局等单位集资改建为六层住宅楼4幢。1986年延平路南端也与新闸路相通。
■金家巷西弄门牌号
当时地境有上海第二制线厂、上海标准模具厂、永平五金工具厂、上海第七印染厂等单位,现已全部拆迁,建成高层商品房住宅区,其中以三和花园、四和花园等最为著名。中华老字号新镇江食府静安寺店设在地境南沿。地名因金家巷西弄尚有门牌应用,故较为人所知。
历史上的叉袋角,位于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相交处。19世纪末,该处大部分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其间尚有河浜沟渠及少量田地,人口稀少。
自上海辟为商埠,民族工业兴起,因此处东靠吴淞江(苏州河),便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沿河岸一带,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如裕源纱厂(后为上海第四棉纺织厂)、鸿裕纱厂(后为上海无线电三厂)、先施化装品有限公司沪厂(后为上海日化二厂)、大新制钉厂(后上钢八厂四车间)、国华、圆圆煤球厂(后合并为商业一局机修厂)等以及顺康、公益等竹木行和正大、大成等煤号、堆栈。
■叉袋角地区老地图
这些单位雇佣的来沪谋生者,在该地搭建了大量的“滚地龙”和茅草棚栖身。还有不少拉黄包车者亦在此居住。遂使该地区成为劳动人民的聚居地。居民因见其所居之地,形似麻袋(俗称麻叉袋),故称为“叉袋角”。
■叉袋角地区局部放大
1949年后,政府着手改造这一地段,相继填平了小沟小浜和辟通了海防路。1978年起又拆除了大片简屋,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群。
■20世纪80年代叉袋角周边地区图
80年代有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第四棉纺织厂、上海机床研究所、上海文教用品厂、上海申光制药厂等单位,商业网点甚少。现地境已改造,1984年裁撤东部沿吴淞江处创设于清末的通济渡(海防路至普济路),后建造了普济路桥;大型工厂拆迁后建成高层商品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