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背的诗不少,能记住的诗名却不多,很多选手都有这个现象。
在今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上海地区选拔活动现场,有评委直言,“这是学习的严谨习惯尚欠火候”。而“记住诗名有没有必要”的话题,也引发了评委和选手们的热议。
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李同学站在了诗词大赛选拔活动现场评委们的面前。
就在5分钟前,同组4位选手经过了“春”和“夜”两轮飞花令的角逐,李同学脱颖而出。“每人一句,大概4轮,然后评委让我们自由补充,我说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一江春水向东流、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花草香等等七八句”,她回忆,其实同组选手发挥都不错。
而当她单独面对评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圣伟时,则被要求说说“最喜欢的诗篇名叫什么”,并随意背几句。
这个问题有点让她发懵,于是周圣伟换了个问法:
“你喜欢李贺,能不能背一首他的诗?”
“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好,那你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一时想不起来了……”
其实李同学会的诗词不少,好几次,只要周圣伟轻轻报出一句,她立刻就能接出下句,但要说起这些诗篇对应的诗名,确实让她有些为难。
“我3岁开始喜欢读诗,平时也很喜欢诵读赏析,虽然没试过自己的诗词储备量,但平时有些同学说自己掌握了一两千首诗,他们随口说几首,我都会背。”走出教室后,李同学告诉记者,“我觉得评委老师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有些诗名和诗的核心思想有关,记住诗名能有助于理解诗意;但有些诗名好像记住的意义也不大啊!”
记住诗名到底有没有必要?对此,周圣伟教授表示——有!
诗词的内容和题目往往有密切联系,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从诗名就可以看出,是借深秋寂寥之景,抒写诗人的悲凉心境;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诗人自长安都城往奉先的一路上,看到种种乱象而引发的感慨,标题对了解诗意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读诗背诗的时候,习惯了只记内容不看标题;比如今天遇到的选手,都能背出许多诗句,但知道诗名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中文系研究生对诗名也不熟悉”,周圣伟表示,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但却折射出阅读的严谨性。
“记住诗名其实并不难,有些过长的诗名也无需强求;但平时读诗背诗的时候,把诗名、作者一起连带着看一下,熟了就记住了,这不仅能培养严谨、认真的习惯,还有助于把所学的诗篇在脑海中分门别类,回忆的时候检索起来也更快。”
而《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则认为,很多古诗的诗名对理解诗意确实是有帮助的,但需不需要记住诗名,需要视情况而定;比如有些著名的诗篇《登鹳雀楼》《春夜喜雨》等,是需要记住诗名的,但有些很长或者与诗篇本身关联不大的诗名,记不住也无伤大雅。
“诗名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记?”这个话题也引发了不少学生、成人和老师的热议。
在今天的现场,一位成年选手认为,记住诗名确实是个好习惯,但自己纯粹作为诗词爱好者,喜欢的可能就是某首诗中的几句句子,记住诗名的意义不大,“比如春雨绵绵的时候,我可能会脱口而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但我未必要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上海市特级教师、曹杨二中语文老师王伟娟认为,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确实是赞同完整积累的,题与文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具体阐述标题与内容的关联;但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记与不记,因文而异。
而另一位语文老师则坦言,“从教学要求上,学生是要记住完整的标题与内容的;但从具体的教学上跳脱出去,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学生在阅读理解诗句的时候,确实需要根据标题联系文义,但当他理解诗意后,记不记得住诗名,这并不是太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