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年间著名诗人、水墨山水画派创始人王维的这首《相思》,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
世人皆知男女互赠红豆能表爱慕之意,被视为寄托相思之物。
但这寄托感情的“红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豆”呢?周到君从“辰山植物园”了解到,红豆的传奇“身世”。
王菲的经典歌曲《红豆》中有一句“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难道这红豆就是可以用来煮粥的红豆吗?
很遗憾,相思之意当然不能由能吃的红豆代表,不然那也太随意了些(当然主要是颜值差了些)。
根据史料分析,“红豆”首先是一种只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植物,种子有经久不退的鲜艳红色外观。
因此,比较符合红豆身世的有三种植物:红豆树、海红豆和相思子,它们均为豆科植物。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一种叶片常绿的高大乔木,木质坚硬、纹理漂亮,刨后有光泽,因而常被用作家具、木雕等用材,但由于野外种群更新较慢加之繁殖率低,目前是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它的种子基本有着显著的红色,质地坚硬,常被作为耳坠、手链等饰物的原料。
海红豆(Adenanthera microsperma)又称孔雀豆,产于我国华南、西南等地区。
与红豆树一样,也是常绿的高大乔木,结的豆荚里种子是鲜艳的红色,也同样质地坚硬,所以也常作为手链等饰物的原料。
但它的种子有一定毒性,不可食用。
比较特殊的是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它是一种藤本植物,种子颜色为半红半黑,俗称“红豆”“鸡母珠”。
其种子有剧毒,服用可能导致死亡,我国曾有误服致死的案例,因而在野外见到时,千万不要服用。
但如果真要考证起来,至今仍然不能确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红豆”。比如林鸿荣的《“南国红豆”考辨》中主要以“南国”的地理方位来分析认为应该是红豆树或者其近缘种,而张安祖则在《唐诗中的红豆考原》中提出应该是海红豆,并给出了一系列理由,还有一些人则表示反正古人没有分类知识根本不可能固定地说哪种才是“红豆”......但总之,这几类“红豆”都是不能吃的。
红豆树隶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红豆属(Ormosia),该属全球共约13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澳洲的热带地区以及美洲的热带地区。
我国有其中的35种,除了南方园林绿化中可少量见到的红豆树和花榈木(O. henryi)以外,均分布在我国较热的地区(五岭以南)。
红豆树属大部分种类的种子拥有着鲜红的种皮,经久而不褪(部分国产种类的顽拗性种子在鲜活时种皮鲜红色,但久置干燥失活后变为褐色;另有部分非国产种类种皮颜色为黑色或半黑半红)。
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这些种子都常常会被用来制造项链,属名Ormosia即来源于项链的古希腊语ὅρμος (hórmos),由此可见红豆属植物种子已经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红豆树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紫藤、油麻藤、香花鸡血藤等一样,也具有豆科蝶形花亚科的典型特征:蝶形花冠。
每年春夏之交,红豆树茂密的枝叶间便会生出一束束白色的花朵,淡雅而芬芳。
除了能够用于传达年强男女的爱慕之意,红豆树还有诸多用途。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红豆树“木材坚硬细致,纹理美丽,有光泽,边材不耐腐,易受虫蛀,心材耐腐朽,为优良的木雕工艺及高级家具等用材”;其根与种子还能入药;还是重要的庭园物种,我辰园内就种植了不少。
作为红豆树的近亲,花榈木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同样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木材致密质重,纹理美丽,可作轴承及细木家具用材”,其根、枝、叶入药,据称有“祛风散结,解毒去瘀”之效,此外还有绿化、防火之用。
无论是红豆树还是花榈木,都被列入了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名录,其中红豆树还被列入了IUCN名录,在1998年更新的评估中被评估为近危(NT)等级,由于该数据较早,现在红豆树的濒危状况可能更为严峻。
红豆树和花榈木都是我国特有植物,因为它们“木材致密质重”等原因,经济价值颇高,因而盗伐现象极为严重;而且两者分布区均为人口分布较密的地区,因而两者受人为干扰颇为严重;加之两者本身结实率低、种子休眠期长且极易受虫蛀的危害,因而如今在它们的分布地已难觅其宗,亟待更高强度的保护。
除了上文着重介绍的红豆树和花榈木,还有许多被称为“红豆”或可以称得上是红豆的豆科植物。
例如,最广为人知的“红豆”当属豇豆属的赤豆(Vigna angularis)和赤小豆(V. umbellata),我们常说的“红豆”,就是它们。
云南地区所称的“红豆”,则是菜豆属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红色型种子。
此外,刺桐属(Erythrina)的多数种类的种子也具有鲜红色的种皮,也是另一类“红豆”。
最后再来一张图,让大家了解下红豆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