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丁雄泉就是他自诩的“采花大盗”。
■丁雄泉,千山行舟图,水墨 丙烯 宣纸,1990年代
他有着狂放不羁,风流不羁的为人,并因善绘鲜花美女而扬名国际。但其实,关于他,并不仅止于此。
为纪念丁雄泉诞辰90周年,上海龙门雅集日前举办“千山独行——采花大盗全山水”特展,这是继丁雄泉生前唯一一次展出于台北龙门画廊的“山山水水 丁雄泉1991 台北展”后,跨洋而来上海的全球第二次丁雄泉大型山水作品展。
展览展出诗人艺术家丁雄泉的——彩墨宣纸山水作品,包括《山景扶疏图》(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鱼水青山深居图》(1980年代)和《独行山岭图》(1990年代)等在内的共15件“山水”题材创作。
丁雄泉1928年生于江苏无锡,成长在无锡与上海,后活跃于巴黎、纽约和阿姆斯特丹,因此在年轻时代同时受到东方乡野艺术和西方城市文化的影响。
■丁雄泉,1976年,照片润饰:丁雄泉(皮埃尔·阿列钦斯基档案馆)
1953年,25岁的他来到法国巴黎,尽管成长于中国传统艺术氛围下,丁雄泉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西方艺术的共通性,尤其钟爱马蒂斯至毕加索时期的现代艺术。但他作品中的中国基因从未消失。
■丁雄泉,傍水图,1990年代
丁雄泉纯粹的山水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这一年,他捐赠了数十件宣纸作品给巴品展黎塞努奇博物馆,这一批作品皆完成于他为庆祝自己40岁生日的1968至1970年间。藏品中除了两幅描绘盛梅作品轻抚上色外,其余皆为纯粹黑白的水墨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从以女性和植物为主体的大型绘画到私藏的告解图册,收藏中的作品所呈现的形象与丁雄泉自称的“采花大盗”的身份密切相关。
在巴黎,丁雄泉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路径。他在水墨与色彩之间来去自如、在欲望与精神之间游走、在中国画的程式性与行动绘画的自发性之间寻找平衡。
■丁雄泉,渔水青山深居图 (四联屏),水墨 丙烯 宣纸,1980年代中期
丁雄泉生前挚友,著名欧洲战后当代艺术家皮尔﹒阿列欣斯基(Pierre Alechinsky 1927-)在丁雄泉1984年出版的“采花大盗戏笔”画册中曾说过:丁雄泉的画是一座山,许多人可以感觉到那阳光普照的西坡充满了鲜花和泡沫;在这座山比较隐秘而阴暗的北坡,在幽暗的谷底,却冒着一条不令人觉得意外的传统的小径,四季都流淌着一条墨汁的小溪-----一条由黑点延伸而成的蜿蜒的蛇,并在洁白如雪的中国画纸上盖满了鲜红的图章。
■丁雄泉,彩霞山水,水墨 丙烯 宣纸,1990年代
对于丁雄泉创作时的中国灵感,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中国与韩国藏品策展人马伊尔﹒贝勒克(Mael Bellec)认为:自1970年代起大部分的丁雄泉作品与前人范宽(约活跃于990-1030)和陈树人(1884-1948)意合,但同时墨水线条呈现出壮丽而非写实的分明轮廓,色彩鲜艳,作品当代性因而呼之欲出。
著名艺术评论家龚云表在评述丁雄泉的山水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时指出:丁雄泉的山水画,开辟了过去山水画家从未勘探过的图式视域。他以排笔铺陈之势营造形态之势,以色彩和线条的书写性形式结构,大块面色彩的平面构成,将他对大自然的内心体验,迹化成一种个性独具的纯粹的实在,成为他山水画内在精神性的“有意味的形式”和情感的符号。
龚云表说,“他作品的构图布阵,无不奇崛突兀,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虽极奇险而又意韵生动,达到统一下的对立,和谐中的变化。”
■丁雄泉,繁春图,水墨 丙烯 宣纸,1990年代
“我认为我自己是一座火山,一匹瀑布,一阵狂风。总是不断地激动,不断生长。”这是丁雄泉对自己的描述,他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有人说,从丁雄泉的山水画中,找到了那种在当代艺术中已久违了的激情。
■丁雄泉,金色山水(三联屏),水墨 丙烯 宣纸,1980年代
■丁雄泉,山景扶疏图,水墨 宣纸,1970—1980
■丁雄泉,繁春图,水墨 丙烯 宣纸,1990年代
展览时间:10月14日至12月31日(周二至周六,10:00 -18:30)
展览地点:龙门雅集(南京西路338号,天安中心大厦1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