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笔下的上海有魔性?小白做客网文讲坛,解密“用故事杀人,用故事救人”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11-01 09:33

有人说,小白的上海有一种“魔性”。

■(自左至右)黄昱宁、小白、汤惟杰做客陕西北路网文讲坛

今年八月,上海作家小白的中篇小说《封锁》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此之前,小白以特立独行的小说《局点》《租界》《特工徐向壁》,随笔集《好色的哈姆雷特》《表演与偷窥》等一系列作品在文学圈深得好评。评论家说他“穿梭于不同时代的上海,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王安忆笔下的上海迥然不同的世界”。

近日,小白与上海译文出版社黄昱宁、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惟杰共同做客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从《封锁》这部小说中“用故事救人,用故事杀人”的话题进入,一起畅聊他的故事、他的人物、他的创作、他的上海。

小说层层相扣的悬疑引人入胜

《封锁》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汉奸头目丁先生在一场爆炸中身亡,为追捕刺客,日军封锁了公寓,展开一场封闭式的恐怖调查,饥饿和恐慌笼罩着所有住客。一位小说家为了自救,以一个神秘女人作为线索,向日本军官林少佐讲述一个看似离奇却又合理的故事,最终实现了绝地反击。

《封锁》发表于2016年8月号《上海文学》杂志,2017年出版单行本。小说层层相扣的悬疑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书中“神秘女人”是否真实存在让读者们争论不休。

作家陈村曾经评论:“《封锁》是一个透风的故事。写得很节制,不从故事走远,不卖弄,编造得引人入胜,又动人恻隐之心。叙事节奏舒缓,又有种内在的紧张感,一切引而不发,直到最终,结局出人意料,精彩。”

查档案、翻旧报纸一一考证

为了写作,小白多次去到档案馆查阅资料。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经典沪上名点、小吃就是小白去查档案、翻旧报纸一一考证出来。特别是书中一段风月故事,是小白在翻查老报纸的过程中读到一小段文字,于是他把这段文字写成了“小说中的小说”。

■小白

担纲当天活动主持人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黄昱宁谈到,《封锁》给她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信息密度大,在呈现给读者一个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考验读者对老上海的熟悉程度。譬如主角“鲍天啸”这个名字就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包天笑谐音,而文章开始就被炸死的“丁先生”也不免让人联想到日伪时期的汉奸大特务丁默村。

■黄昱宁

大量的考据,让读者在阅读《封锁》的同时,仿佛随着小白的笔触游历老上海,这让熟悉老上海的读者一边看书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而对老上海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对百年前的上海市井生活也会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从文本构建角度向观众解读了《封锁》的精巧之处,他认为,这部25个章节的小说中,只有第13章是主角“鲍天啸”的第一人称视角,而前后12个章节内容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形成隐隐的对立,可以正着解读,也可以反着理解,让这部小说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

小白笔下的上海有一种魔性

有人评价《封锁》充满悬念和反转,奇诡精巧的悬疑设置,饱含戏谑与哲思的的智性写作;评价小白笔下的上海有一种魔性 ,是“上帝与撒旦在这座城市博弈。”

据报道,小白的作品备受海外出版商青睐,他的长篇小说《租界》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与荷兰语等五国文字,创造了短时间内出售语种最多、预付金最高的记录。

■小白、黄昱宁为读者签名

现场有文学爱好者提问,如何写出极具视觉效果的文字?小白在详细介绍文学发展史后透露了自己的秘诀,“虚构细腻的细节,也和骑自行车一样,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作家从点滴的纯虚构描写开始,逐步到能够完全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