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手指长短的小人惟妙惟肖,手中的剪刀虽然迷你但细节依然清晰,这种来自秘鲁的“功夫舞蹈”剪刀舞被“收纳”进一个五彩的盒子……这,正是秘鲁为参加此次进博会悉心准备的展品之一,秘鲁驻中国上海经济商务处商务参赞弗拉迪米尔•戈切哈透露说,这也是秘鲁带来的一份诚意满满的“国礼”。
从外观看,尖顶的木盒子仿佛一间小木屋,打开两侧大门,五彩的花卉图饰跃入眼帘。小木屋的官方名称叫做“盒塑”,不过前往秘鲁的游客更喜欢用“秘鲁盒子”来形容它。
这份被秘鲁馆悉心保存的盒塑整体分为上下二层,上层中央是一个醒目的剪刀舞者。说起来,剪刀舞可是秘鲁当地十分有特色的一种舞蹈,有着“功夫舞蹈”之称。因为,剪刀舞,是世界上唯一用剪刀作为伴奏乐器的舞蹈。
不过,这剪刀不是普通剪刀,而是由两个1公斤重,25厘米长的钢片组成。大的叫“雌片”,小的叫“雄片”,中间没有穿钉固定,故而撞击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清脆之声为雌,浑厚之声为雄。
最初,剪刀舞舞者只做些简单动作,随着伴奏节拍加快,动作越来越复杂,不仅上下翻飞、腾空倒地,更重要的是右手的剪刀一刻也不能停,必须叮当作响。这种舞蹈考验了舞者的耐力和身体各处的协调性。
除了剪刀舞本身的特殊性,舞者还要穿上专门的传统服饰,上面会有太阳、月亮、星星以及花、鸟、草、树等与自然有关的刺绣图案,色彩艳丽、装饰齐全,点缀有亮片、流苏、穗带、垫肩、腰带等,独具印第安民俗气息。同时,头上还要戴一顶重达5、6公斤的大帽子,遮盖了半个脸,帽檐上有时刻着舞者的名字。整套服饰重达15公斤,虽看似繁复笨重,却在矫健的舞者身上收放自如,相得益彰。
……这一切细节,都在盒塑中逼真地得以展现。
弗拉迪米尔•戈切哈介绍说,这个塑盒花费了15名娴熟工匠2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完成,除了上层的剪刀舞场景活灵活现,下层被分割成了左右两片区域。左边展现的是当地丰收季的场景,右边展现的是当地节庆的场景,无论哪一种,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情景展现。
小人小的不过小指长,大的也不过比中指略长,由石膏等混合物捏制而成,成型后再由手工匠人以当地颜料来进行上色处理,最后完成造型。记者近距离地观察发现,无论是服饰褶皱还是脸部表情,甚至连脚上的拖鞋搭袢都制作地一丝不苟。
在右下侧的节日庆典中,还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羊驼毛的体现,一位妇女脚旁放着一个毛线笸箩,里面的摆放的毛线就是出自羊驼毛,手指轻触依然能够感受羊驼毛那种软软的触感。
可以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场景到结婚生子,也可以从大型庆典活动到民间的自娱自乐……无论是路边的小猫小花,还是市集中的花店酒馆……生活中的场景都可以在盒塑中予以展现,人物或多或少,场景或盛大或特别……事实上,因为别具特色,“秘鲁盒子”也成为游客们首选的旅游纪念品,这些盒子大的一米多高,小的盒子可以放在手心上。但无论大小,盒子里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人物造型一样生动。
除了这份送给中国的国礼外,秘鲁馆内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幅由800名当地工人花费3个月时间手工织就的“绣画”。几乎所有的参观者进馆后,第一件事情都是到“绣画”跟前仔细端详一番,然后掏出手机兴冲冲地让同伴留下合影。
因为询问的人多,展馆内的志愿者“小叶子”也已经将“绣画”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个大概,遇到有人询问,也能介绍上两句。
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乌鲁斯漂浮岛、亚马逊河;橄榄、紫玉米、超级葡萄“皮斯科”……20处具有秘鲁特色风貌的都逼真地展现在绣画之上,为了体现物品的不同质感,整幅绣画采用了多种材料的布匹,但整体又融为一体,丝毫不觉得有所冲突。
在现场,工作人员还用IPAD让记者感受了一下秘鲁实景。原来,配合应用程序,可以实时观看视频,了解更多的秘鲁。
除了这颇费功夫的手上绝活,在秘鲁馆内,还有两只可爱的羊驼“开门迎客”。“全世界80%的羊驼来自秘鲁”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羊驼绒质轻柔亮,依托这种天然纤维,秘鲁本国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羊驼绒产业也成为秘鲁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