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赴沪省亲”,上演了一出特别版《国家宝藏》


作者:毛奕云
编辑:毛奕云
时间:2018-11-11 13:15

官宣!故宫博物院近日“赴沪省亲”啦。

这是什么缘故?原来,一部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话剧,最近来到了南迁中实际上的第一站上海。

在故宫南迁中,上海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故宫都有不少写着“沪上寓公”中的一个字的箱子,拼起来的意思是客居上海的流亡贵族。

何为“沪上寓公”?在上海重走南迁路

故宫文物是怎么变成“沪上寓公”的?故事可以从《国家宝藏》说起。

在故宫这一集中,外表平平无奇的石鼓“战胜”了特展排队4小时的《千里江山图》,“农家乐审美”的乾隆年间瓷母瓶,入选“国家宝藏特展”,感人至深的“今生故事”功不可没。

■《国家宝藏》石鼓

守护石鼓的人名叫梁廷炜,他参与了故宫的古物南迁,将石鼓护送了大半个中国,最后由儿子送回了北京。他的孙子梁金生也为故宫工作了一辈子,来到台上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梁家人合影,兄弟姐妹的名字拼起来就是一副南迁线路图

这段南迁路有多漫长呢?历时16年,梁金生这一代5个兄弟姐妹都出生在南迁路上。

■梁金生依旧在故宫工作

梁家人是“故宫人”的代表,但他们不是唯一为了保护中国文化文脉牺牲的人。上世纪30年代,一批故宫人在炮火逼近北平前,将古物匆忙起运,展开了一段运送百万件文物的“万里长征”。

■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同仁合影

而上海,不仅是文物南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站”,也为故宫文物留下了别名“沪上寓公”。直到今天,如果你有幸进入故宫的库房,还有可能发现部分箱子上有“沪上寓公”中的一字。

■《故宫回声》截图

所谓“寓公”,指的是流亡在外的封建贵族,充满了故宫人的自嘲和落寞之意。这是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馆长马衡的想法,在驻沪期间,故宫人进行了部分文物的登记造册,已清点文物所在的箱子编号前分别冠以沪、上、寓、公。

■《故宫回声》截图

这寓公当得并不安生。在故宫与腾讯合作的漫画《故宫回声》中,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文物的“沪上风波”,日军的虎视眈眈犹如谍战片,商界的势利世故也很有十里洋场的特色。

■《故宫回声》截图

对我们来说,最奇妙的一点是:这么多要去北京才能看得到的文物,曾经离我们这么近!

在十六铺码头的前身金利源码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等珍贵文物上岸了。

在上海两幢普通的建筑——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和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文物曾经安然居住了多年。商务印书馆在天主堂街26号的库房建立了“影棚”,完成了文渊阁《四库全书》选本的影印。

最值得羡慕的是在1935年,文物启程去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前,这批精挑细选出来的1022件瓷器、书画、铜器、玉器、织绣、古籍、折扇、景泰蓝、漆器等文物在外滩的中国银行二楼举办了预展。观展人群络绎不绝,展览为此延展5天,直到时间来不及。

■“沪上寓公”启程前往英国

线路策划者吴佳丽为了上海重走南迁路的计划,考据了文物抵沪和离沪的路线。

■故宫文物在上海的路线

抵沪存放路线:

新开河路人民路路口小广场(金利源码头旧址,文物由船运到达上海处)—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今延安东路四川南路口,主要文物存放上海地点)—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

离沪赴宁路线:

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虞洽卿路(西藏中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卡德路(石门二路)—麦根路(石门二路)—苏州河舢厂新桥(恒丰路桥)—金陵路(秣陵路,也曾成为麦根路)—康吉路—麦根路车站(上海站)

上海曾在数十年前迎接故宫的文物“回家”,今天也欢迎故宫人带着讲述南迁故事的话剧《海棠依旧》“省亲”。在昨日首演前的导赏会上,上海国际艺术展的工作人员编剧王戈赠送了一副裱起来的“故宫文物在上海地图”。

“宫二代”不再,故宫人精神仍在传承

无论是话剧还是真实故事,我们总是听说故宫精神子继孙承的故事。

在《海棠依旧》的结尾,男主顾紫宸的儿子想起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的故事:对面山上的佛像是释迦摩尼和他的儿子罗睺罗。当释迦摩尼在儿子成长为少年时才回到故乡,儿子在母亲的要求下问释迦摩尼讨要遗产。不料,释迦摩尼告诉跟随自己的弟子:帮他剃度吧。

■《海棠依旧》剧照

对那一代因为国破家亡顾不上小家的故宫人来说,他们对孩子最真真切切的心声是:“我给不了你世间的财富,但我能给你出世间的宝藏。”他们把文物看作不能舍弃的“国家领土”,贯彻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而对孩子的教育又让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财产呢?

■《海棠依旧》剧照

今日的故宫,换工作的频率依旧远低于很多行业,但“宫二代”,甚至梁金生这种“宫五代”是不再会出现了。《紫禁城》的编辑、《海棠依旧》的编剧王戈告诉周到君,现在的故宫有回避机制,是不能让孩子去同一个地方工作的。

■《海棠依旧》剧照

但精神的传承之所以比物质更有广度和强度,正因为它不止有“愚公移山”一种形式,还能以光的传递遍洒在很多人的心中。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在观看这部话剧时多次泪流满面,她想起了自己身边的眷村人,评价说:“文人就是用笔杆子在保卫国家。”

对新一代故宫人来说,对前辈的“再发现”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召。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排练这部一开始的“高阶版年会作品”,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支持下“越玩越大”,以“故宫人演故宫事”为引子在多地上演了一票难求的戏码。

■编剧王戈为观众介绍全体演职人员

■《海棠依旧》全体演员

最烂漫的一幕发生在故宫文物启程的宝蕴楼。本应在四五月开花的海棠,在话剧九月首演时花开一枝,犹如前辈通过不可用语言表达的时空传递了对后人的问候。

■《海棠依旧》在宝蕴楼的演出

在昨日的上海场首演,全场多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平年代不再有那个年代的“血色浪漫”,但这种不拘泥于个人的幸福,超脱而去的精气神,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一枚种子,会盛放出真正美好的花朵。


故宫博物院话剧《海棠依旧》

时间:11月10日-12日

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