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里,最“招黑”的乐器非它莫属!但有一群人,花了11年为它“洗白”


作者:殷茵
编辑:殷茵
时间:2018-11-13 10:50

在乐器届,最悲壮的角色恐怕要属中提琴了。对于古典乐的门外汉来说,小提琴和中提琴可能傻傻分不清。

打开知乎,在“中提琴有什么用?”的问题下,答案是这样的:

1、当别人以为你拉的是小提琴的时候,显脸小……

2、与小提琴相比,中提琴可以烧更长时间。

3、在乐队排练和室内乐中掩护身边的大提琴,如果拉错了或者不好听可以推给中提琴。

自带“招黑体质”的中提琴,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小提琴拉不好才转中提琴”,而多年来作曲家为中提琴所作的作品,比起小提琴和大提琴来说,也真的是少之又少。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中提琴的优良品质被人忽视,为时最久。其实它与小提琴一样灵便。它的低弦发出一种特有的、粗涩的音响,而高音却表现了悲伤与热情。它的音响特性一般接近深刻的忧郁,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明显的区别。”

——柏辽兹《配器法》

中提琴兼具小提琴的灵动和大提琴的温暖,在室内乐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作为独奏乐器的魅力,也不可小觑。

为了给中提琴“洗白”,有一群人,为之努力了11年……

昨晚(11月12日),第六届“我为中提狂”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中提琴艺术节在上海音乐厅揭开帷幕。开幕音乐会上,上海音乐学院、上音附中、上音附小的近60位中提琴乐手同台献演《马刀舞》。

他们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0岁,而年纪最大的上海音乐学院沈西蒂教授已经80岁了,她也是中国第一位中提琴专职教师。

舞台上,他们不论辈分、不分年龄,更不争技巧高低,只为将中提琴这门独特的乐器置于聚光灯下。

从2007年开始,上海音乐学院每两年举办“我为中提狂”中提琴艺术节,至今已发展成为集演奏、欣赏、教学、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今年,有超过200余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师生前来参与节日。

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中提琴盛会大多依托于比赛,但从举办之初,“我为中提狂”就没有考虑设置专业比赛作为载体,而是更强调分享的快乐,与观众感受中提琴音乐的美好。

至今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沈西蒂,在中提琴这个“低调”的领域里已经默默耕耘五十多年。

其实,从小学小提琴出道的她,也是“半路出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女子重奏组合,中提琴的既可以温暖、热情,又宽广、忧郁的音色让她着迷,“我的性格并不属于非常张扬的类型,所以中提琴这门乐器很适合我。”

从日内瓦大赛金奖得主萧红梅,到特蒂斯大赛冠军刘韵杰,再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郑闻晓,乃至近年来的涌现的琴坛新秀特蒂斯大赛第一名沈子钰、慕尼黑ARD国际大赛第二名施宇成等,沈西蒂功不可没。

“中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比小提琴晚100年”,但她仍然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提琴,爱上中提琴。

11月16日,由今井信子、赫尔坦斯丹、刘念、康文婷四位中外中提琴演奏家组成的跨国组合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闭幕音乐会中,奏响一系列中提琴改编作品,包括巴赫《恰空》、莫扎特《唐璜》选段、皮亚佐拉《自由探戈》等。这场音乐会将结合音乐与文学、声乐、舞蹈、戏曲等,体现中提琴重奏的无限可能。

“上海有这样一个以固定频率举行、如此大规模的中提琴艺术节,简直如同奇观。”日本中提琴大师今井信子表示,她看到上海涌现出了众多热爱中提琴的年轻学子,“哪怕是在重奏中奏响帕格尼尼的高难度作品,也体现出稳健的技术和极好的乐感,相信他们能引领未来中提琴界的潮流。”


图片:孙扬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