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延险竟被骗保团伙用来套利?监管“发威”,以后不能瞎薅羊毛了


作者:商依琳
编辑:商依琳
时间:2018-11-13 15:38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最怕碰到雷暴雨天气,一旦航班延误起来,不但耽误时间还会造成苦苦等待身心俱疲的情况。所以,针对航班延误多发而产生的“航班延误与取消损失保险”成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至少还能获得一点经济赔偿得到些许安慰。

然而,近期有不少消费者发现市面上可供购买的航延险越来越少,赔偿过程也大多比较复杂,很不方便。经常要北京上海两地来回飞的马小姐告诉记者,以前购买机票可以直接勾选航延险,一旦发生延误自动赔偿,十分快捷。可是,最近购买机票时,多次出现不能同时购买航延险的情况,她只能另行单独购买,而且一旦发生赔付还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线下申请理赔,工作忙起来根本顾不过来,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记者调查发现,原来近年来,航延险不再单纯只是消费者准时搭乘飞机的一重保障,而是成了部分骗保人群获取高收益的套利工具,甚至吸引了骗保团伙作案。一些骗保团伙专门研究航班延误率,然后让成员在购买十几份航延险后、搭乘延误率超高的航班,从中获取高额赔付。如果被保险人为一个航班投保多家保险公司的航延险产品,一次延误获赔的金额或可高达5000元以上。

要知道航延险是定额给付型产品,一旦延误就可获取固定金额的赔偿。一家销售航延险的财险公司人士表示,对于财险公司而言,航延险是一个小险种,每年保费维持在几百万元,一旦有大量的骗保行为,很容易出现亏损。

财险公司通常通过一些风控措施来预防航延险的“逆选择”道德风险:

  1. 通过“黑名单”机制来屏蔽骗保人群;

  2. 降低航延险的保额或提高延误赔付时间;

  3. 控制购买份数或限制最高的购买保额;

  4. 控制投保时间,比如限制在投保航班起飞前24小时才能够投保;

  5. 自动理赔调整为线下申请理赔等等。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财险公司的“黑名单”机制其实没什么效果,骗保团伙仍然可以通过更换身份信息,继续投保来获取收益。这种情况令不少财险公司叫苦连连,无奈之下,只好被迫下架亏损产品或降低产品性价比。而这样一来,对于真正需要航延险的广大航旅人群而言,又非常不公平,他们的真实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这就到了相关监管部分出招的时候了,最近正在制定航延险示范条款(主险和附加险两款),近期在行业内部征求意见中。意在规范航延险,让其更加标准化,提升客户体验,减少因为客户对于产品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投诉。

比较目前各公司的条款并参照行业惯例来看,示范条款的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约定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航延险,同一航班已在其他保险公司取得航延险赔偿的属于除外责任;

  2. 约定起飞延误或到达延误皆可,哪个符合理赔要求就赔哪个,且按出发延误和抵达延误时间较长者计算;

  3. 航班取消不区分是预计起飞时间前的取消还是预计起飞时间后的取消;

  4. 明确了按次投保和按期间投保的不同赔偿处理方式;

  5. 明确了原定起飞时间、实际起飞时间、原定落地时间和实际落地时间的具体定义等等。

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对于真实需要航延险的客户而言,是大大的利好消息,赔付条件比起之前来说更宽松了。再也不怕航班延误了~

而对于财险公司来说,约定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航延险,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骗保团伙的诈欺行为。不过,实施起来还是会有一定难度,还需要各家公司联合起来共享信息。

不管怎么说,骗保是很不好的行为,大家千万不要瞎尝试!而等这份示范条款最终确定下来以后,想要通过航延险来薅羊毛是很难的了。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