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远隔重洋从未谋面,但查令十字街84号,让全世界读者见证了“唯一了解”的存在


作者:孙立梅
编辑:孙立梅
时间:2018-11-13 16:11

关正文《见字如面》团队的年度新作、文化综艺《一本好书》节目,最新一期推出的“好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

但对所有爱书人来说,这岂止是“一本好书”而已?

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发生在1949-1969年——在那个没有电邮更没有微信的年代,一个穷困潦倒爱书如命的美国女作家,一个古板无趣的英国二手书店老板,他们的书来信往,是从单纯的买书、卖书开始的。

而且一直单纯了20年——20年鱼雁往返,足够让两个中年男女彼此了解,但他们并没有像时髦的商业电影,在众所期待中,发展到爱情、上床这一步。


1987年上映的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里,唯一的一次感情外露,是海莲·汉芙对着镜头微笑举杯:你知道吗弗兰克,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了解我的人。

就像廖一梅说的那样——

在我们的一生中,

遇到爱,遇到性,

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1949年的纽约,剧作家海莲·汉芙,由美国著名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扮演。她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文艺女青年,爱书、抽烟、贫穷、不修边幅、还未成名。这年,她33岁。




海莲在好几家书店寻书未果,带着失望和愤怒从书店离开,撂下一句:难道纽约人都不看英国文学了吗?




在中国女演员当中,潘虹的演技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她确实也有一种难得的书卷气。

但看过原书,你会发现,海莲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她的桀骜的、直截了当的俏皮劲儿。

即便到老年,海莲也绝不是那种静静地、安详的老太太。

潘虹太成熟也太沉静了,她没有海莲的那种闹腾。让我想的话,也许蒋雯丽能演出海莲的那股劲儿来。



按照报纸广告,海莲看到一家伦敦旧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写信过去问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书。

书店老板之一弗兰克·德尔,由更著名的英国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他的妻子,诺拉·德尔的扮演者,是另一尊大神,朱迪·丹奇。




海莲收到了伦敦寄来的第一批书,高兴地回信表达喜爱。这种对于封面、纸张、纸质的迷恋,真是只有爱书人才有的苛求和讲究。




海莲注意到弗兰克在信中称自己“Madam”,于是在信末PS:希望Madam这个词儿,在你们那里,跟我们这里是一个意思。




弗兰克看到这里,笑了。

虽然影像无法完全呈现文字的深意,但把一个写信的故事拍成电影最大的好处便是:两位当事人,都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但在观众眼里,这些小小的言传意会,都是关于“了解”的证据。




195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萧条,偶尔能拿到一笔稿费的海莲,慷慨地把大量食品邮寄到伦敦。

除了弗兰克,查令街84号书店的其他员工,也加入到与海莲通信的行列当中。




为了表示感谢,书店员工送了海莲一件小礼物。



海莲对这件桌巾赞不绝口。这时,并非书店员工的诺拉第一次写信给海莲,她告诉她,桌巾出自一位邻居老太太之手。



然后这位老太太也写信给海莲了。

除了手写信之外,这些小小的手作、礼物,欣然给出并且被欣然接受的赞美,以及其后淡淡的美善情谊,都格外动人。



对着从未谋面的弗兰克,海莲总是能活泼俏皮地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比如,要找一本不煽情的情诗集。




弗兰克到乡间,终于找到了这一本。




弗兰克用全体员工的名义,将这本伊丽莎白时期的情诗集,送给海莲。



海莲在1951年生日那天,收到这本“美丽的书”。




她说干嘛要另外写一张卡、而不是写在封面上呢?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大多数时候她都是穷的,唯独在买书上从不吝啬。她不止一次表达过想去伦敦的心愿,有一次差点都成功了,但这笔路费后来花在了牙医处。

他矜持地表示欢迎她随时来,对她的未能成行表示恰到好处的遗憾。

但在听到书店里一个美国女人的口音时,他还是有一丝丝的动容——可惜不是她。




电影在这一段,配了诗人叶芝的诗《倘若我能拥有天堂的锦绣》——

倘若我能拥有天堂的锦绣

织满了金光和银光的

漆黑的 黯淡的 蔚蓝的锦绣

属于暗夜的属于半暗半明的属于光的

我愿把这锦绣铺展在你的脚下

可是我,一无所有,只有我的梦

我早已把我的梦铺展在你的脚下

请轻柔地踩吧 因为你踩着我的梦


另一端,她收到他寄来的约翰·多恩的诗集。

多恩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最后那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被海明威拿来当小说书名。




1968年底,海莲有几个月没有收到弗兰克的信。1969年1月,她收到弗兰克去世的消息。诺拉在给海莲的信中说:不怕你见笑,有时我甚至会嫉妒你。




海莲终于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此时距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1970年,海莲出版书信结集《查令十字街84号》,畅销一时。

1987年同名电影上映,在台湾被译为《迷阵血影》(这惊悚的名字估计是拜霍普金斯惊悚的气质所赐),在香港则被译为《柔情一纸牵》。

左边是简体字版,右边是繁体字版。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

代我献上一吻,

我亏欠它良多


直到现在,查令十字街84号,还能迎来慕名而来的读者。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餐饮店,但周围还有很多书店。

查令十字街84号,永远是一个传奇性的地标。




海莲生于1916年4月15日,死于1997年4月9日,终身未婚。

有种说法是她年轻时曾有一个当海军的男朋友,死于战争,电影中也出现过海莲凝视这张照片的镜头。 但海莲在个人自传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这是海莲老年时候的照片。如我所想,还是很有个性的样子。




在《一本好书》结尾,潘虹接受采访,被问及:您是怎么看待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的感情呢?


潘虹说:

我也曾经问过我自己,读书,选书,寄书,就仅仅是他们的爱好吗?因为他们没有谋面,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吗?我似乎更能肯定的是他们更真挚的感情,信任,和信赖。

我觉得现代的人的这种的沟通是缺失的。我想谁看完我们这档节目,都会有个深深的感触,就是人原来是靠什么,还是靠精神。如果我们心心相印了,这一辈子我们都是最好的朋友,可以没有谋面。

我非常喜欢潘虹的这一段话。

虽然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但《查令十字街84号》最令人心动的,并不是海莲对书有多少真知灼见,而是作为一个多多少少感知到自身孤独的人(无论男女),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也无论男女)。

她知道她说的,他都懂。这是一种强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按照多恩的说法,当一个人死亡,可以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对于女人,如果爱情可以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不外就是廖一梅式的“了解”,或者张爱玲式的“懂得”。

从未谋面,但,知道世界的另一端有你存在,我也就不至于彻底孤单。

这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