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丨古镇记忆 · 口述历史 :《记忆下塘街》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8-11-18 22:46

这一集的口述历史《古镇记忆•口述历史》

就让我们跟随着周治国老人的讲述

展开泗泾下塘街的故事~

(视频时长4分15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下塘街的沿河风貌

泗泾塘西起杨家汉,东流汇蟠龙塘,过龙归桥(龙珠庵桥)自曾家桥起接蒲汇塘经龙华港入黄浦。泗泾历来为西通江浙、东连上海的重要水道,这为泗泾镇的形成,赋予了水路交通的地域之便。

泗泾塘北岸临河建造连续的骑楼建筑,长达数百米,可以风雨无阻地做买卖,是依托河道进行商贸交易的河街风貌空间遗存。

■ 周治国

过去的下塘街很热闹,特别是解放初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店都有。当时的交通不方便,没有公路,都是从水上走的,所以做生意的就特别多。

■ 下塘街的沿河廊道

下塘街有一条沿泗泾塘而建的“过街廊棚”,用挑梁架在河边立柱上,将楼架空,一间接一间的过街楼连成楼廊街。抬头不见天日、下雨也无需撑伞,能遮阳避雨便于行人车辆通行。只穿全镇,成为泗泾的一大特色。

下塘街的古桥

泗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祥,河多桥多。横跨下塘街的福连桥(中市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目前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

■ 福连桥

下塘街的民居

泗泾的民居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其中以史量才故居为典型,我们可通过史量才故居感受传统民居的风貌。

史量才故居又名“明德堂”。位于泗泾镇江川北路85号。

1916年秋始建,1918年春竣工。此楼以夫人庞明德之名命名,勒石原物尚镶嵌在外墙东北墙基上部。这是一座玲珑小巧的两层马蹄形走马楼,其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头门为歇山式,翘脊凌空,飞檐朱漆,设瓦当吊帘。

故居门楼两侧为“顺应时代进步潮流,鼓舞民众斗志”的对联,由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所题,原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题写了“史量才故居”匾额。对门为“福”字照壁。

故居的建筑结构颇为精致、别具一格,引入了许多“海派”元素。

来源:古镇新城泗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