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样熟小菜,餐桌上少不了 | 识味上海


作者:周亦鸣
编辑:周亦鸣
时间:2018-11-18 12:13

有几样熟小菜,是上海家家户户餐桌上寻常见的美食。

因为,过去,老一辈逢年过节会在家里亲自操刀烹制这些佳肴。

日久天长,味觉记忆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记,让人与美食之间产生深厚的勾连。

熟食传统从而源远流长。


在上海熟食中,红肠承载了上海小囡的童年记忆。

■红肠是不少上海小囡的童年最爱

80后彭晟杰记得,加了红肠的罗宋汤,或者春秋游时大红肠和吐司的搭配,“绝对是儿时的饕餮大餐”。

“红肠炒一下,微微卷起,一级棒!”他说。

那个年代,红肠还会出现在酒席打包的剩菜里。

“红肠和杂菜一锅烩,那个味道哦……绝对销魂的。这是属于我们的‘黯然大杂烩’。”彭晟杰说。

红肠肉质鲜嫩,弹性好,有嚼劲,还带一点奶油的味道,自然合上海人的胃口。

这要归功于其选料的讲究和工艺的复杂。在这方面,沪上几家熟食名店各有秘诀。

■一些有名气的熟食店门口常常大排长队

山林大红肠选用精制冷鲜肉,通过腌制、按摩、滚揉、蒸煮等10多道工序打造而成。

杜六房红肠用的是新鲜土猪夹心肉,搅碎后,在0到4摄氏度的环境下腌制而成。

大富贵酒楼则在老配方的基础上,提高红肠中肉的比例,降低淀粉的含量。

其中,山林熟食尤以红肠作为看家本领,在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山林大红肠发明人饶甲中的父亲饶弟锽曾在我国台湾地区经营卤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饶弟锽帮助了一位名叫施瓦劳斯的维也纳厨师。感恩的施瓦劳斯将维也纳最有名的红肠制作工艺传授给他。

改革开放后,当时执掌上海老牌熟食企业“山林”的饶甲中前往台湾探望父亲。

他依照父亲的制作工艺,开发出了具有浓郁上海风味的红肠。

这便是“山林大红肠”的前身。


酱汁肉,又称酱油肉,也是上海熟食中不可绕过的一道菜。

■酱汁肉肥而不腻,是许多人的最爱

据邵明说,它起源于一个巧合。

一户人家的老婆婆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酱油里浸过一夜,挂在朝北的窗口。

西北风飕飕地吹,一个星期后,这块肉变成诱人的暗红色,酱汁肉由此诞生。

在杨忠明眼里,“酱汁肉,杜六房最佳。”

这道招牌菜曾经是杜月笙六姨太最爱的私房菜,“杜六房”由此得名。

酱汁肉的配方原是杜六房的前辈们请苏州名师引进的,后来,配方不幸失传。

经上海烹饪界“八大金刚”之一姜介福钻研多年,重新研制了配方,才有了我们今天品尝到的酱汁肉。

杜六房的酱汁肉选用三层五花肉,半肥半瘦为佳。

在烹制过程中,火候要到位,烧得太硬不行,还要有适当的甜度。

上色选用的是天然红曲米,而非添加剂色素。

吃酱汁肉最好的季节是在春夏天。

“色泽鲜艳,上口酥润,香味浓郁,皮糯肉烂,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唇齿留香。”杨忠明说。


还有一道四喜烤麸,也不得不提。

它是熟食店里的上海特色,也是上海人年夜饭餐桌上必有的一道佳肴。

■四喜烤麸是极有上海特色的一道熟小菜

所谓“四喜”,一般是笋片、黄花、木耳和花生。

而将带皮的麦子磨成麦麸面粉,用适量的水调上劲后,在清水中搓揉筛洗,分离出淀粉。

留下面筋发酵蒸熟后,形成海绵状植物蛋白制品,就是烤麸。

生麸寓意“一生富贵”,花生寓意“多子多福”,黄花取“黄金为贵”之意。

过年吃四喜烤麸,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呼呼响、富起来"。

邵明说,四喜烤麸做起来,是颇有讲究的。

首先,必定要选用新鲜烤麸。

其次,应该用手把烤麸撕碎,不用刀切,那样烧来才入味。

因为烤麸会自动寻找哪里的纤维最不受力,它就会在哪里断开。这样,断面部位经油炸后更容易回软入味。

撕好的烤麸置于冷水锅中煮沸,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

要挤干烤麸中的水分,并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用干净的毛巾把焯好水的烤麸包起来,将其拧干。

随后的步骤就是“烤”。

所谓“烤”,实则是“焅”: 用小火将汤汁慢慢收干,使菜肴浓厚入味。

邵明说:“一道‘焅’到位的烤麸,外形应色如黄栗,外干里润,饱含卤汁,入口要糯中带脆,香浓醇厚,咸甜适口。”

与此同时,配料“四喜”也准备好了。

在留了底油的锅底,下这些配料煸炒,然后加大量的水,倒入沥好油的烤麸,添八角等香料翻炒。

添水以浸没烤麸为宜,烧开后加酱油、冰糖,转小火加盖焖煮30分钟左右,接着继续小火收汁,浇淋麻油,即可出锅。

烹制四喜烤麸的每一分每一道火候,都考验着做菜人的专注与细心。

因此,要测试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懂上海菜,四喜烤麸就是试金石了。


写稿子:周亦鸣/ 画图画:二黑/

拍照片:杨 眉 周亦鸣/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