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作者:李佩嘉
编辑:李佩嘉
时间:2018-11-22 10:46


近日,筷子又成热点。一双筷子,对华人而言,不仅是饮食工具,更是情感载体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周到君在去年,就曾报道过一段关于筷子的视频,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

视频以筷子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串起了所有中国人关于过年、关于爱的记忆。

它是爷爷给小孙孙做的关于味觉的启迪:

是妈妈教女儿使用筷子中完成的文化传承:

是在饭桌上言传身教的明礼:

是妈妈为归家的孩子表达的关爱:

是海外游子对祖先和故土的思念:

是邻里之间相互的关怀:

是夫妻之间彼此的相守:

是一家人之间的感恩和分享:

很多人看了之后表示“泪流满面”、“被感动了”、“看哭了”。


是的,每个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在一双筷子里面,浓缩了全球华人最深遂的爱意与情感。它是习惯,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无论天南地北、男女老幼、各行各业,每个中国人关于家的记忆中,都少不了关于筷子的片段。这些片段是那么平凡而熟悉,却也是那么充满感情和温馨。

有意思的是,这段备受好评的视频,主创来自各地华人

创意人是时任麦肯光明总经理、被誉为“中国广告四大教父”之一的莫康孙。他祖籍澳门,曾在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任职,是第一批从海外进入大陆开拓事业的广告人之一,如今常驻北京;

导演孙煜菁来自中国台北,是台湾知名广告导演;

总体参与制作的幕后人员超过400人次,来自中国各地。

谈起《一双筷子》的创意,莫康孙说道:“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家,都会有独特的味道,你一到家门口就会闻到,这是本性来的。但是味道很抽象,不能用视觉语言表达,继续从这个方向去想,我们找到了筷子这个元素。筷子是全世界中国人都用的……这个筷子会带领我们找到各种味道,不管这个味道是酸甜还是苦辣。”

孙煜菁导演则负责执行这个创意和文案。为了找到能最好体现主题的画面,400人次的创作团队花了60多天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之后奔波8000多公里,选择了八个地方、八个人的不同故事,用30多天拍摄完成。

当时,我们没能联系上孙导演,但找到了她的老朋友、曾任台湾华视广告部主管、如今为鑫盛影视老板的罗法平先生聊聊对这段视频的看法。

罗先生曾经参与过《一双筷子》的策划和讨论。他说,当初他们这些朋友曾多次为这个短片讨论,希望能找到最好的呈现方式。他认为,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同武术中的点穴一般,要能画龙点睛地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精髓。《一双筷子》,就是这样的成功之作。它巧妙地融合了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诸多因素,表达了全球华人共同的情感、归属和传承,他个人非常喜欢。

去年春节,罗先生将这部短片发在了自己在上海的EMBA同学圈里,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其中一位同学写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彼此是否相熟,只要拿起筷子,并熟练使用,肯定会从内心深处升腾出一种亲切,一种归属。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关键问题是如何包装,去与世界接轨。如今中国越来越强盛,使得中国文化也能站在一定高度与世界对话。我们需要更多如同《一双筷子》一样体现中国文化的好作品,不仅感动全中国,还要放眼全球华语市场,未来甚至可以挑战好莱坞。

新闻背景 | 关于筷子


筷子古称"箸",是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普遍使用的餐具。《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国君,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其实从筷子的诞生,就不难看出我们祖先都是有智慧的“吃货”。因为很可能就是某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就成了筷子的最初形式。而当熟能生巧的古人们,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