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全球第六大城市群,正以快速崛起的姿态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从早期的江浙沪,到如今26座城市,长三角的覆盖范围在变;从一个地理位置,到城市群的名称,长三角的概念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长三角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大门,而上海,则是长三角地区至关重要的核心城市。
2016年,国务院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近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还被支持上升为国家战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上海,这座因商而兴的城市,正不遗余力地散发自身能量,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让“智慧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标配。
今年8月,上海率先与从长三角本地成长起来的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引入高新科技力量,为上海和长三角新经济的加速发展赋能,并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
尽管,长三角城市群还很年轻,在成长道路上还有诸多挑战等待被克服,但是,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最近乘坐公交轮渡,可以使用支付宝乘车码了!
从支付宝在地铁“大都会”充当幕后英雄,到覆盖公交、轮渡,支付宝在上海完成了交通的全布局。
如今,多少人的口袋里,还揣有一张小小的公交卡?
上海白领小徐在把公交卡刷到只剩3毛钱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用手机扫码坐地铁。对于这个有些丢三落四的女生来说,现在,她再也不用在出门前到处找公交卡了。
有时候真的很烦,就是早上上班明明已经(时间)很紧,还要找(公交)卡在哪里,有时候越急越找不到。
在“互联网+出行”模式越发多样化的上海,使用公交卡的乘客的确越来越少了。
据上海地铁数据显示,当前,有超过30%的地铁乘客会选择移动支付来出行。显然,对于正积极打造智慧城市生活群的长三角来说,扫码出行已然成为一种标配,它以移动支付为切口,用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为大众出行带来畅通和便利。
而这,只是移动支付在全国大范围普及的一个缩影。另有一项数据表明,当前国内已有120多个城市支持刷支付宝乘坐公交地铁,致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普及扫码乘车的国家。
不过在高普及率背后,似乎还差了一口气。跨地区扫码时该怎么办?轨交线路网络密度还不够高?等等诸如此类的客观问题,都是在推动公交一体化进程中所要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小徐是扫码乘车的“老手”了。每次地铁到站一开门,她便习惯性掏出手机,调出扫码页面,以免在出站闸机前为此再耽误时间。
不过近两个月来,小徐产生一种微妙的感受,就是过闸机的速度变快了。
本来可以闸机前面总是要排很多人,现在好像人少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小徐的错觉。排队人少,是因为支持扫码通行的闸机变多了。
今年9月中旬,上海地铁所有闸机均已完成扫码改造,还比原定改造计划提前了半个月完成。而回顾1月份,上海地铁刚开通扫码乘车功能时,几乎每个站点的进出口闸机处,都仅有1-2台机器可以扫码,乘客们拿着手机排队是很常见的现象。
闸机改造的提速,证明技术落地已然不是一道难题。
据《德勤城市移动出行指数》报告显示,在国内“北上深”三大一线城市,“一体化与共享出行”能力均已达到出类拔萃的水平,说明在相关公共交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不仅是上海,在其所辐射的长三角地区,也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公交出行领域,接入移动支付功能。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报告整理,在长三角城市群所覆盖的26座城市中,有大约七成的城市已支持扫码乘车,包括杭州、南京、合肥等等。
2017年年底,杭州地铁开始实行扫码乘车。在杭州上大学的小吴,算得上是第一批体验者,至今,他还记得当时在杭州东站地铁站地面上,贴有醒目的蓝底白字“支付宝”字样海报,觉得只用手机就能乘地铁,既新奇又好玩。
技术方面的打通,在为越来越多居民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渴望加入扫码乘车的行列中。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成为全国出行的一种标配。
今年9月开学,小吴就是一名大四学生了,但之后的每个月,他都得在三座城市间穿梭几回:大学在杭州,实习单位在上海,而女朋友却在宁波。
原本,小吴并没有对此感到焦虑,毕竟长三角地区的城际高铁已经很是快速便捷。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上海、杭州和宁波三地乘坐地铁,使用的竟然是三种乘车方式:“Metro大都会”App、支付宝和“宁波地铁”App。
比如在上海地铁扫码乘车,乘客首先需要下载“Metro大都会”App,之后在每次进出站前打开蓝牙,选择支付宝作为付款方式来扫码,目前仅支持搭乘地铁使用。上海人乘坐公交可以选择单独在支付宝领取“电子乘车码”。
而在杭州,乘客打开支付宝调出对应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即可扫码出行。
可见,同样都是移动出行,但使用方法却是不尽相同,甚至当前还没有形成一条通用渠道,以至于让那份“便利”的初心,在叠加之后成了一种“不便”。
其实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各地区人才是需要流动与互补的,而城市交通在数字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便捷性,则正是为长三角人才在多向性选择中提供了基础。
小吴坦言,他不是没想过在杭州或者宁波找份工作,只不过在比较之后,他还是觉得上海的发展机会更胜一筹。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在公共交通领域的一体化,并非没有尝试去打通过。
早在2002年,上海与无锡的公交卡就率先实行“互刷”,只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张公交卡在江浙沪地区,依然存在不少“单通”甚至“不通”的情况。
对此,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认为,“一卡难通”的主要症结在于资金沉淀问题。
各地方过去的运营,有些可能是委托第三方,那么你刷完卡后钱先到哪后到哪,就会有资金沉淀和寄存等这样的情况。
移动支付的普及,加速了城市交通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但例如这样的跨区扫码问题,就是长三角公共交通一体化中的需要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同样是世界级城市群,相对成熟的东京都市圈,则早已在跨地区出行方面实现了“一卡畅通”。在该区域,居民只要手持一张“Suica”公交卡,就能乘坐该地区内的地铁、公交、JR铁路等各项公共交通设施。
这对于要去东京周边旅行的游客来说,更是一种友好和便利的体现,因此在网络上,大家亲切地把它称为“西瓜卡”。
上海女生小吕去日本游玩过多次,每每她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便利店办一张“西瓜卡”,离开时再将这张卡就近退掉。
因为日本的交通很麻烦,如果买地铁几日票就不能坐JR,还要看你的行程安排,不如直接买‘西瓜卡’方便。
“一卡通”之所以能在东京都市圈实现互联互通,与那里轨道交通的发达密不可分。
比如,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就几乎是长三角的3-4倍,与此同时在东京都市圈,还有JR山手线和大江户线等这样的环线,在减少中心城区换乘压力的同时,更是方便了郊区之间的周向出行。
不过,唯一让小吕有些顾虑的,是东京都市圈相对高昂的交通费。
以从东京去箱根为例,JR铁路上类似国内高铁二等座位的价格,单程需要近2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为120多元,而乘坐一次公交的价格,便宜的也需要200至3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为十多元,这对于还拥有各类乘车优惠措施的长三角地区而言,其实是很难想象的。
刘艳艳认为,出行费用和公共交通一体化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还是由于国情有所不同。东京都市圈的轨道线路从开发到运营,大多直接由运营公司自己管理,所以市场行为显得更为突出;而国内的公共交通则带有一定公益性质,能获得相对较多的补贴。
在公益性质的背后,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帮助,因此在陈艳艳看来,政府可以出面起到一定引导和推动作用。
比如,当前长三角在公交一体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打不通”问题,就是技术在快速发展期所出现的,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企业之间没能协商一致,达成共赢。
企业毕竟还是有涉及到自己一些信息安全甚至是机密问题,可能未必都愿意主动和其他一些公司,来进行相应的这种合作。
她还表示,对于一些市场行为,政府很难强制乘客必须用哪几家,但是可以有一些激励政策,比如给予一些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才有可能推动各方合作。
而已经实现技术打通的“一码通”,则可以成为各方合作的有力抓手。
今年5月,交通部发布的《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技术规范》开始实施,为多样化支付手段解决二维码支付不兼容问题;6月,支付宝与上海地铁、南京地铁、杭州地铁、合肥地铁共同签订合作意向书,预计最快在年底即可实现“四省一码出行”。
不过,智慧交通,远不止扫码出行而已。
在杭州,阿里巴巴集团早已给这座城市安上了“城市大脑”。例如在出行方面,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路边摄像头和红绿灯能及时将信息传回,比人工拨打110报警还要快。
在深圳大棚和梅沙景区,那里的居民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已经不会再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今年8月起,深圳这两个东部景区开始试行小客车预约通行制度,车主通过深圳交警官方网站或支付宝生活号等渠道,可提前在线上进行通行预约。
有人把这样的智慧城市称为“满足人类所有理想的乌托邦”。但是,这一看似遥远的世界,正从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切入,慢慢变得唾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