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熙载夜宴图》前秉烛游走,拨动丝线让骷髅跳舞,这样的观展体验,还是头一回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11-25 11:28

全息投影的敦煌飞天舞女在你面前翩翩起舞,戴上VR眼镜后,更能“走进”敦煌莫高窟,近距离欣赏色彩斑斓的壁画;秉烛游走时,《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情节被你照亮,以及萌翻的甲骨文表情包……

 

11月23日,由豫园商城携手清华大学共同打造的《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成果展》在豫园商城华宝楼三层(豫园书局)开展。展览借助现代科技力量,重现古老文化遗产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

新媒体互动带来独特观感体验

“万物有灵”作为全球性艺术展览,首站亮相于2016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以清华美院团队为核心的参展团队展示了近年来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整场展览共包含几大个展区:紫禁威仪,先贤圣迹,宝相霓裳,邑巷人家,传艺承明,其中囊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展现各自的主题,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感体验。

“紫禁威仪”展区展示了“端门数字博物馆”,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将一座整体的古典建筑完全用作数字化展示的尝试,打开了故宫珍藏已久的文化宝库。

“宝相霓裳”展区里运用AR、VR等技术再现敦煌文化。观看虚拟现实博物馆,可感受浸入式虚拟体验,更可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全息影像“飞天乐舞”,让壁上人不再只能壁上观。

 “先贤圣迹”展区以长卷动画演绎着“孔子博物馆圣迹图”。观众们可追随圣人脚步,走一遍“列国往事”,甚至还可以与圣人进行语音互动,听取谆谆教诲。

“邑巷人家”展区呈现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复原的“明清古巷”和“羊舞岭窑”,允许观者亲身参与到历史环境中,以此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它们的价值。

“传艺承明”展区展示了众多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甲骨文字体开发与推广项目,“朝花夕拾”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同时也展示了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碰撞,为“传统手工艺如何生存”这一话题提供了思考。

拨动丝线让骷髅跳舞

依据古画《骷髅幻戏图》设计的新媒体艺术装置,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此画原为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画。装置《骷髅幻戏图》延伸了宋画原作中蕴含的生死观。观众可由团扇入画进幻境,大骷髅控制着悬丝小骷髅随着乐律跳动,观众可以拨动丝线与骷髅交互,作品塑造出生死之幻和谐谑之趣。

本次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是装置的设计者之一,他认为新媒体交互的设计,并不是单单复原古人的画面即可,而是要从古画中看到当下的价值,并给人以启发。

 

《韩熙载夜宴图》互动演绎也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清华师生团队通过三维光影模拟、交互式剧情、高分辨率动画等技术和设计手段,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徐徐铺开。

有趣的是,在以动态方式呈现的画作前,观众还能拿着“蜡烛”与画面互动,蜡烛的“光”会随着观众的走动投射到画面上,照亮夜宴图一角,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赏画体验。

当甲骨文遇上“表情包”

由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陈楠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在展览上把观众逗乐了,原来古老的甲骨文可以变得这么好玩。

这组名为“甲骨文的问候”的表情包选用了“谢谢”“晚安”“吃货”“恭喜”“开心”“过年好”“发红包”等常用字词,不仅用色丰富,还利用动图揭示了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就像是寓教于乐的甲骨文推广教材。另一组“生肖表情包”童趣十足,鼠、牛、虎、兔等甲骨文字符旁画着与字形相似的动物卡通图像,象形字的由来一目了然。

“除了甲骨文自身有极强的象形特点外,许多字在图形构成上也与人有着密切而神奇的关联,比如甲骨文的喜、萌、晕等,每个古老的汉字都似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将表情和情绪结合后,就更具奇幻效果了。”陈楠说。于是,又有了“甲骨萌表情”表情包。

除了表情包,现场还能看到甲骨文绘图模板、甲骨文手机壳等一系列衍生品。去年,陈楠设计完成的汉仪陈体甲骨文还作为国内外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上线。

策展人王之纲表示,“数字媒体技术能拉近观众和文化遗产的距离,我们把学院派的研究成果放在豫园商城这样的商业综合体中进行展示,希望能推动文化遗产在各个领域的传播,让传统文化内容重新焕发生机。”

《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成果展》

展览时间:11月23日至12月10日

展览地点:豫园商城华宝楼三层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