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学琴,5岁起频频在音乐比赛中获奖;13岁录制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并且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小年龄录制这套炫技曲的纪录;16岁去德国学习室内乐;24岁就被德国两所音乐学院聘为教授。
耀眼的履历,让无数人艳羡。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天娲的名字,总摆脱不了“神童”这个前缀。
甚至,她的学习也从没让爸爸操心过。即便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琴上,她在学校的文化课成绩也非常优秀。
但其实,“学霸”也有烦恼:
“我从来不喜欢大家都叫我神童,其实我小时候也练得很苦,但好像被人称作神童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没人能够看见了。”
11月24日晚,小提琴演奏家杨天娲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奥斯莫·万斯卡的执棒下,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奏响拉罗的小提琴曲《西班牙交响曲》。
有些人,注定是“老天爷赏饭吃”的,杨天娲就是其中之一。
幼儿园时,因为被老师发现能听出“绝对音高”,误打误撞走上了小提琴之路。
仅仅几个月后,她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北京市华姿杯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跟所有的琴童一样,杨天娲小时候也不喜欢练琴。她最喜欢的事情是看书,只要爸爸妈妈不注意,她就偷偷看书,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但还是被爸爸“活捉”了。
怎么办?
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老师布置的曲子,花一天时间背出谱子来,之后练习时,她就把书放在了谱架上,手里拉着练习曲,眼睛看着书。在隔壁的爸爸听着悠扬的琴声,以为女儿练习得很是“刻苦”。
“现在想来,这样也没什么坏处,我既学会了快速背谱,又学会了一心二用。”
神童何以称为神童?
“最重要的可能是对音乐的直觉吧。”
在杨天娲看来,有的人可能需要到了30岁,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拉出曲子中的某种情感,而神童可能10岁就能做到,“他可能说不出为什么,但就是能拉出来。”
但神童总有一天要长大,上天给你的这份礼物,也随时可能“没收”。
从神童到大师,太多人在半路就销声匿迹,亦或在一夜成名的光环中迷失自我。
“技术上的转变,以及对音乐理解上的转变,一定会发生。你必须要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道路。”
如今,杨天娲长居德国当教授,她享受这里严谨的氛围和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但同时,她也对浪漫而热情的西班牙文化着迷。
这次的音乐会上,杨天娲选择了法国作曲家拉罗为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量身定做的作品《西班牙交响曲》,“虽然名字是交响曲,但它其实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里有很多民间音乐的元素,充满了西班牙风情。”
除了沉醉于舞台上的高光时刻,杨天娲也享受着为人师表的乐趣。
“在舞台上这么多年,想拉的曲目基本都已经拉过了,我需要新鲜的东西。在教室里,当你把这些曲目教给学生的时候,你需要去解释、去思考,这个过程中你会重新发现这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