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的江南水乡,青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2002年后,一场大规模的城市营造活动于此兴起——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量知名中外建筑师的参与之下,青浦从传统的江南水乡走向了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前沿。随着众多新建筑的不断建成,青浦也成为了一个更具有时代风貌的江南水乡。
品阅青浦新建筑,更像是品味一场盛宴。这里不仅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景致,更有诸多当代新锐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为此,我们特别推出的青浦建筑阅读系列,将为您呈现非一般的青浦风貌。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地址:青浦区朱家角镇美周路36号
朱家角古镇产生于宋代之前,宋、元时发展为集市,明清时期达到繁荣期,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到民国时期,朱家角镇商业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近代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十五”计划期间,朱家角镇被确定为“一城九镇”建设计划的试点城镇之一,是九镇中唯一定位为中国传统特色风格的古镇。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建于2010年9月。该馆采用油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朱家角当地的历史人文、古韵风貌和民俗风情,让记忆中的江南古镇与现今的都市水乡形成鲜明对比。人文艺术馆由著名设计师祝晓峰设计,占地面积近2000㎡,共有大小室内展厅十个,室外庭院五个,充分体现了江南传统宅院错落有致,明暗辉映的建筑风格。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处,东邻两棵约470年树龄的古银杏。这座1800平米的小型艺术馆由山水秀建筑事务所设计,根植于朱家角,定期展出与朱家角人文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一楼
建筑为一个两层空间,透明的玻璃连廊将看似是单独的四栋建筑,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院落空间。单栋建筑的体量不一,明暗交错,不规则的围合造就出一个小小的中庭。在空间组织中,这个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就是交通流线的核心。
在一层,通过中庭将自然光引入周围的环绕式集中展厅。在展厅之后的一些次要空间,则布置了管理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
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借由中庭外围的环廊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在庭院内能欣赏到周围的风景。庭院还适合举办多个小型的展览活动,为其提供多样化空间。这种建筑—庭院式布局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徜徉于艺术作品和真实风景之间,体验实物与思想之间的亲密互动,体会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完美融和。
在二楼东侧的小院,建筑师设计了一泓清水,称为“水院”。清水悠悠,古树挺拔的身影清冽地倒映在水面上。
二层的咖啡厅,是休憩空间,南向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加上超高的层高,使整个室内空间变得开敞通透。在午后的暖阳里,点一杯清茶静坐,看看簌簌飘落的银杏叶,是又一次与老银杏树的对话。
古银杏广场,即入口广场,被建筑师整理一新,形成一个新的公共空间形态。利用古银杏树作为整个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的入口标志,具有引导作用,让参观者感受到这座人文艺术馆的建成重新界定了人与古树的关系,也让人在对即将走入的艺术馆有了某种期待。
作为整个古镇的入口,可想而知,这里每天都有较大的人流,而古银杏广场空间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人与古树的联系,在空间上也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活动推荐:“人水之间”朱家角·2018
本次“人·水之间”当代艺术展,有架上作品,有影像作品,也有装置等作品,展示出艺术家各自对于“人与自然·水”的思考,借助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这一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和艺术平台,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表现出“人与水”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水”为芯,自“人”而起,为自然而放声一啼,唤醒人呵护自然的天性,让观者重归水天之中,倾听水流的神韵,感受真正天人合一的共情。
展览时间
2018.11.04-2018.12.15
8:00-16:00
地址
上海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青浦区朱家角镇美周路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