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棹远冲烟树外,绿蓑渔子话乡风”“依依墟里散炊烟,短短笆篱带晚川”,这是清代国学大师钱大昕笔下的故乡——嘉定外冈。
嘉定区地处上海的西北部,而外冈镇则位于嘉定区的最西北。虽然这个镇向来不太高调,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这里成陆于6000年前,史载有着古海岸遗址,冈身之外就是浩瀚的大海,因此得名“外冈”,也有“上海古外滩”之称。南宋时,外冈即形成集镇,迄今境内古迹众多,江南三大名寺之一的吴兴寺、古烽火台马鞍山、葛隆药师殿、钱氏宗祠等无不印证着外冈的历史。享有“清代通儒第一”声誉的钱大昕、“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等或出生在外冈,或祖籍在外冈,可谓名人辈出。
改革开放40周年,竹枝词中的乡景在眼前重现。外冈农田连接成片,2万亩高水平良田,展现出一幅“风吹麦浪连天碧,幽幽稻花十里香”的壮阔画面。新式小区,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越来越多的市区人来这里置业。产业园区,星罗棋布,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在这里藏龙卧虎,厚积薄发……
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村办企业地毯式发展的集中期,随便走进外冈的某个村,老远就能听见金属器材的敲打声,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好几个村办企业,拉丝厂、化工厂、轴承厂……也正是那个时候,诞生了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熊猫牌领带、外冈水龙头。外冈的小伙,结婚戴的都是自己镇上生产的领带,家里用的也是自己镇里生产的龙头,那种自豪感不比现在拥有一款最新发布的手机差。
进入新世纪,上海正值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日新月异的时期,旁边的安亭、马陆依靠大工业和民营经济富裕起来,昆山、太仓则利用接轨上海的区位优势,后来居上,处在强镇夹缝之中的外冈,基础和环境都差了一大截,高质量的企业自然不愿来,人口结构也难以优化。穷则思变,一方面,外冈主动对接嘉定新城和国际汽车城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扭转地理上的“偏远”概念,利用与江苏太仓和昆山接壤的优势,将外冈镇打造成“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重要节点。
随着上海外冈工业园区和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区招商建设的推进,引进了威派格、莱尼、电驱动、海能等一批高精尖企业,外冈已经成为国际汽车城新空间。截止2017年,共引进企业85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企业28家,四大产业集群企业15家,实现总产值230.5亿元。目前,外冈拥有A股主板上市企业2家,亚太区总部企业1家,地区总部企业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已经成为嘉定区汽车产业和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产业重镇。随着国轩高科等重点项目的即将落地,外冈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环节都有标杆型企业入驻。一条上下联动、全面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链在外冈慢慢形成。
主动作为带来了显著成效。从税收数据显示,2003年,外冈还只有1.54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到2018年,则提前达成40亿元的目标,是2003年的26倍,增长十分迅速。不仅如此,外冈镇还呈现出了全新的气象,在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项探索都走在了市郊前列。
40年,从“汗滴禾下土”到“广场舞大妈”的颠覆性体验
十多年前,外冈是名副其实的“灯下黑”,一边是汽车强镇安亭,一边是经济腾飞的江苏昆山、太仓,50多平方公里的大镇,甚至找不出一栋商品房。2004年,国务院发布政策,鼓励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明确了要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同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由此,一个农村城市化的经典案例在外冈正式拉开序幕,宅基地置换“外冈模式”也由此一炮而响。
盛夏的太阳刚刚落山,外冈瞿门路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妈们从周边的小区陆续赶来,排着队伍,踏着节拍,跳起了广场舞。站在队伍最前头的姜红琴今年60岁,每天晚上,她都要在这儿足足跳上两个小时,“跳一跳不光心情好,身体也活动开了,浑身都轻松。”姜阿姨白天做饭带孙子、晚上出门跳跳舞,这样的生活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外冈的宅基地置换。
2005年,为推动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进程,上海郊区划出15个镇,作为农民宅基地置换的突破口,外冈镇是其中之一。在外冈镇看来,宅基地置换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农民可以不花一分钱就住上城里的楼房,而原有宅基地归并复垦后,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这个过程中,新市镇建设也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空间和资金支持,城镇化得以更快推进。2005年,13个村的首批1128户农民顺利置换,腾出的977亩宅基地则全部复垦,除去动迁安置房建设及动迁企业用地平移,不仅节余了485亩土地,还将分散的农田连接成片,方便了机械化的操作,交由村级合作社农场专业合作社经营,产生了规模效应。
十多年来,外冈已累计完成5700多户农户的宅基地置换,约占全镇农户的62%,建设农民集中小区建筑面积逾123万平方米。利用宅基地置换的节余土地,加快土地出让速度,推进“田园牧歌”式特色小镇建设。整个特色小镇主要以高质量、高品位、低密度的联排、联体住宅为建筑风格,凸显“亲水、融绿、生态、宜居”的江南水乡特色。走进当地已建成的一个高档小区,只见开阔的河道蜿蜒向远方,岸边种满了垂柳、花草等,而一栋栋英伦风格的漂亮别墅就这么实现了“傍水而居”……类似的生态小区,将在特色小镇中不断涌现。
40年,从“提篮小卖”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巨变
80后、90后对“提篮小卖”这句话或许不太熟悉,意思是物资匮乏,村民们要时常拿着自留地里种出的蔬菜到集市上去“买卖”,满足自己日常的生活需求,这句话,正是农耕时代生活的写照。
外冈的农民,摘过棉花,拔过大蒜,采过蘑菇,所有的经济作物在勤劳苦干的外冈人手中,一一变换成了票子、房子、车子。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再到家庭农场,外冈农业转型之路,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外冈是嘉定传统的农业大镇,在嘉定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也明确农业为外冈镇的优势产业,“积极发挥第一产业规模化的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近年,通过土地复垦平整,结合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外冈将分散的农田连接成片,打造2万亩高水平良田。
一到丰收的季节,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稻杆,放眼望去,遍野铺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截止2018年,外冈镇种植水稻近2.3万亩,镇域内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自2014年起,外冈就探索实施“合作社+互助小组+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家庭农场75户,经营面积10324亩。“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农场主平均年收入达9万元左右,也吸引了青年农民回村务农,实现“家门口创业”。
在万亩良田区域,还建设了日烘干量达558吨的农业配套项目粮食加工烘干中心,实现了水稻从收割至销售“粮食不落地”的全新售粮流程,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收粮、晒粮的难题。规模化使得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成为可能,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不仅粮食种植如此,蔬菜生产同样走上“机械化”道路。位于外冈镇的上海绿望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园地,是国家级标准园。负责人曹久青介绍,园地虽然地势低,但是经过2015年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设了排涝闸和大马力的排涝泵后,未曾受淹过,蔬菜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目前,园地内鸡毛菜等绿叶菜从深翻、作畦、播种、植保、收获等基本上全程机械化。
40年,从“处处冒烟”到“绿动外冈”的腾飞式转型
90年代初形成的低端产业形态,可谓“处处点火,村村冒烟”,外冈成了典型的小作坊“加工厂”,城市建设整体“散、乱、小”。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红利日益趋紧,粗放型发展模式举步维艰,外冈也走到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十字路口”。
于是,我们的道路变宽了,我们的河水变清了,我们的河岸变绿了……外冈镇还通过块、片、线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网络,其中在大陆村就建设了1000多亩的森林公园,整个镇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0%。曾经的农业生产“洼地”,如今也化劣势为优势。2017年9月开园的嘉北郊野公园,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其中7.8平方公里位于外冈;同时,外冈也正着手打造自己的外冈郊野公园,占地约8平方公里。近年来,外冈镇大力推进河道整治、沟通水系、开挖人工湖等,逐渐恢复了“河湖相连、水绿交融”的江南水乡风貌。
2017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外冈镇提出了“绿动外冈”的发展理念,明确在嘉昆太三个城市化组团围合的生态空间中,把外冈建设成为“嘉定区西北部,以绿色生态为主导,以规模特色农业、郊野休闲旅游为支撑的新型宜居城镇”。
“绿动外冈”发展理念中,绿,代表绿色、生态;同时,绿,也代表环保、新能源。动,则代表活力、发展,体现了全体外冈人的朝气和精神,就如改革开放40年来,外冈从未停止尝试,从未放慢脚步。“绿动外冈”,就是要做到绿中有动,动中有绿,将发展和绿色、环保、生态紧密结合,把外冈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活力涌动的现代化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