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当代古琴演奏家、制作家;连续获得四届全国古琴大赛银奖,二级演奏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是幽篁里古琴研发中心 、天下古琴传习中心创始人。
他还是2017年上海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专家委员。
20年,他磨灭指纹,将古琴融入生命,把传承铭记于心!
他就是——杨致俭
当今,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维的《竹里馆》描写了弹琴者在幽深的竹林里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优美境界。而杨致俭就是这样一个能够达到诗中境界的人,学习古琴至今20多年,弹琴、斫琴、教琴已经成为杨致俭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年前入琴门 拜师学艺定终生
20多年前,学习古琴的人还寥寥无几。杨致俭虽对古琴有意,却不知从何入手,他急需一个指路人。他非常幸运,找到了人生中的启蒙导师。
拜师
当时“南龚北李”蜚声于国内古琴界。
“南龚”,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奏员、中国琴会老会长、龚一先生。
“北李”,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老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祥霆先生。
龚先生是杨致俭的古琴启蒙老师。他鼓励杨致俭 “要想办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阶梯上的一块砖”,让杨致俭在迷惘的人生中,毅然决然的作出了以传承古琴文化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无悔抉择。
2004年,杨致俭趁赴京参加全国古琴比赛之际,慕名上门拜访李老师。当听完了杨致俭演奏的曲目之后,李老师评价他“是一个真正能把古琴文化传下去的人。”
师从两位古琴泰斗,苦心钻研古琴的演奏和制作艺术,成为了杨致俭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弹琴:不懈创作
古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国文人的音乐语言,它有着3000年的历史,积累的曲谱约3000多首。
1977年,在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上带有一张金唱片,里面收录了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音乐和声音。其中收录的中国音乐就是古琴曲《流水》。
整个琴曲长达7分钟,是入选曲目中,演奏时间最长的一首。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音乐,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能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意识。
这些年来,由于杨致俭孜孜不倦追求古琴艺术,在弹琴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
连续四届在全国古琴大赛上获得银奖;先后录制发行了多张唱片,包括:《天》、《地》、《人》等古琴独奏作品集;《渔樵问答》、《自娱集》等琴箫作品集,以及《高山流水》、《古琴春秋》等古琴和钢琴作品集。
经常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中国古琴大师音乐会”、“ 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等重要的古琴文化活动中亮相和演出。
斫琴:传承工艺
古琴斫制
古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琴派、琴史、琴人、琴谱、琴曲等演奏艺术上,还体现在古琴制作上。
古琴斫制技艺历史悠久,但工艺极其复杂。根据木胚、髹漆、装配等工艺流程,要经过十几个步骤、近百道工序,历时2到5年才能斫制出一张古琴来。正因为如此, 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两三千年来几度濒临失传。
“好听、好弹、好看”,是评判一张好琴的标准,关键是要解决好四个核心问题: 选取最佳斫琴材料、追求最佳槽腹结构(共鸣腔)、提高髹漆技艺,以及用演奏家的专业要求去指导古琴制作的全过程。
查阅古籍
杨致俭发现,我国在古琴斫制方面,除了宋代《碧落子斫琴法》等寥寥几篇外,专业文献领域几乎是一个空白。
杨致俭遍阅中国古代工艺文献,从北宋《营造法式》和明代《髹饰录》等典籍中,吸收中国传统工艺在设计、构造、材料,施工等多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古代传统技术、艺术水平、审美价值以及文化精神,用以指导自己的斫琴工艺。
请教大师
有鉴于当代制作的古琴的大多灰胎单薄, 光泽暗淡,髹漆工艺粗疏简陋等情况,杨致俭走南访北,向山西省国家级工艺大师学习传统“平遥推光漆工艺”,向福建省漆器传承人讨教传统“福州脱胎漆器工艺”。
终于将中国传统优秀髹漆技艺的养分融汇贯通地运用到古琴制作领域,达到当代古琴制作的高端水平。
遍访名琴
杨致俭还遍访历代传世名琴,包括专程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观赏唐、宋、元、明、清的历代传世名琴。通过反复观摩、弹奏、类比、感受,研究传世名琴在外观造型、槽腹结构、木胚装裱、灰胎工序、琴徽位置、配件组成、髹漆、推光等工序上的特点和可取之处,并最终运用到自己斫琴的全过程。
指纹磨灭
制作一张古琴需要两到三年,其中“灰胎打磨”和 “大漆推光”都是重要的工艺步骤。20多年的斫琴生涯,使杨致俭的指纹磨损严重。
2017年,杨致俭办理护照更新的时候,根据公安系统规定,需要采集指法数据。一般来说,每个人只需要采集左右两手的两个大拇指的指纹就可以了。但他需要被采集全部的十个手指的指纹数据。因为经过长期做琴,杨致俭的两个大拇指指纹的完好率已经低于60%,令人感叹。
科学创新:呕心沥血
2013年,当杨致俭对于古琴的结构学、音响学、文艺理论三者关系理解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收受古琴制作的学生,并着手建立古琴制作的工作室。
他希望用科学量化的方式,结合古琴传统的制作工艺,为后世的古琴制作建立一套理论、规范和标准,使“好琴”代代相承,不再是斫琴师手下的孤品。
设立机构
杨致俭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古琴制作领域的数字化研究机构。运用科学、量化方法和现代数字技术,构建古琴外观造型和腹腔结构的数字化信息库。
运用现代管理制度,制定行业规范,将古琴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制作工艺、验收标准和流程控制等全面实现标准化制作,并在中国第一个引入并取得ISO9001 : 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与当代古琴泰斗李祥霆教授合作,成功研发“醉琴斋”丝弦。恢复一度失传的中国传统蚕丝琴弦制作工艺。
申报专利
这些年来,杨致俭与同僚陆续申报发明专利1 1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造型专利84项,合计112项,约占目前全国和古琴制作相关的国家专利总数的 39%,使中国的古琴制造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出版著作
在《中国古琴传统斫制艺术》这本书中,通过文字说明和数百张实际操作的图片以及工艺流程、标准尺寸、验收要求等,使古琴制作已经基本实现了数据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荣耀成就
鉴于杨致俭在古琴制作方面已经取得成果,故宫博物馆将院藏的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历代古琴,独家委托给他,进行复制,并用于国际交流。
让我们向杨致俭看齐,向“工匠精神”看齐,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品牌,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全力以赴!
好消息
想要和“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
想要听专业人士解读古琴?
想要亲眼看看古琴的制造过程?
想要欣赏现场演奏?
机会就在眼前!
2019年1月开始,每月的第一个周五为我们的非遗体验日哦!
第一站先带你去幽篁里古琴艺术中心
下午13:30-16:30
唐镇文化创艺中心一号楼(唐陆公路2685号)
等你来亲身体验古琴的魅力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