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洪浜,曾经是一个街道的名称,其区域范围:东至武宁路,南至光复西路苏州河,西北至原沪杭铁路(部分中山北路)。沙洪浜街道后来取消,其区域以曹杨路为界“一分为二”,东面划归长寿路街道,西面划归长风新村街道。长风区域的外延得以延伸。因此,我的长风回忆录的题材,其外延,也可以得到延伸(我称这延伸部位为“东长风”)。
■ 今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背后面,曾有个单位叫沙洪浜房管所
话说在曹杨路西侧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背后面,曾有个单位叫沙洪浜房管所,旧址普陀二村25号,是笔者年轻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浜小故事多,听我慢慢说。先说说在职工食堂工作过的“饭师傅”大光(化名)吧。大光师傅是烹调“一把手”,在那个流行“一把手”的年代,他是食堂炊事员工作的“一把手”(还有一位搭档、两位小工),哈,离开他,职工“没得饭吃”。
提起沙洪浜,最好吃的是什么?“老沙洪”至今还记得:阳春面。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阳春面,不要太“大众”哦,还不入我的口味呢。
且慢,听我说来。大光师傅的阳春面,自有一番诀窍。大清早从曹杨路弄堂口的切面工场,把当天的面条取来,按2两、3两的分量称好,一团团盘好放在案板上。大锅里开水滚烫,下面条后长筷搅动、舀去泡沫、冷水止沸。请注意:大光师傅的操作是,在即将用笊篱起锅时盖上大锅盖(木制),焖半分钟。一定要焖,这一焖,就把面条的香味给焖出来了。面条软硬适中、滑腻爽口,加上葱花汤料(用猪油),哈,这一碗阳春面,神仙也嘴馋。有的职工偷偷“咬”耳朵:买两碗2两的合算,可以多一碗汤料。照理,买4两的,二份2两一起下锅,盛在一个大汤碗里。在那个“缺油水”的年代,这位职工的“小聪明”也不违规。哈,现在的年轻人见笑啦!
我去过镇江金山寺,吃过马路对面的“锅盖面”。但见木制小锅盖在汤里滚动与面条一起煮,可以起到“压面提香”的作用。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镇江,有一位张嫂下面条给皇帝吃,忙中出错,把汤罐的小锅盖撂进锅里与面条一起煮了。想不到皇帝老儿吃了面条后连声夸赞,“锅盖面”也就成名。哈,如果乾隆皇帝品赏到我们大光师傅用大锅盖焖出来的面条,也一定会连声夸赞的。
■ 笔者在镇江实地抓拍:小锅盖在汤里滚动与面条一起煮
在农村老宅的大灶,我也下过面条,但没有想到用大锅盖“焖”,更不会想到把汤罐的小锅盖撂进面条里。突破定式思维,机遇,或许就在这创新中。
朋友,你吃过这种用木制大锅盖“焖”出来的阳春面吗?
沙洪浜的淡馒头,也是有名的,职工除了就餐时吃,还常常买几个带回家。淡馒头松软适中、不板不僵。淡馒头甜甜的,有着自然的麦香味儿。大口咬嚼淡馒头,可以不用菜佐食。当然也有肉馒头、菜馒头,而且更好吃。但当年职工“做人家”(节约),每月饭菜票伙食费要算算过日子,就怕用空“月光光”。
淡馒头为什么好吃?大光师傅也有一番诀窍:每天下午收工前,用面团“老酵”和在面粉里发酵。第二天早上,把发酵后膨胀了的面团从大盆里扒出来,摊在铺有干面粉的案板上,捏、按、揿、捣,视情况不断添加干面粉,手上功夫“千锤百炼”,直到面团和顺,不粘手、不粘盆、不粘板,做到手光光(一光)、盆光光(二光)、板光光(三光),手上、盆上、板上,不留一粒粉尘、半丝粘痕。
这时候的面团醒了,孕育着生命力,是活的。再经过蒸笼“浴火重生”(蒸笼沸水隔锅是火),馒头熟了。
馒头好吃,是因为馒头里和着大光师傅的力气、劲道和功夫!
沙洪浜的走油肉,在区局系统也是闻名的。每季度安排的生产和业务检查,局有关科室也是冲着沙洪浜的美食,特别是走油肉来的。走油肉油而不腻,齿颊生香。当然每人一份,不能多吃(可以互相调剂),还有其它菜肴搭配。吃管吃,在下午的汇总评议会上,意见照样提。三段式: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努力方向。
选用上好五花肉,在水里煮到“七分熟”,旁边已有大油锅起沸,把这“七分熟”肉块放进油锅里,迅即盖上锅盖,但听锅内啪啪炸响(注意:这是第一响)。待到炸声停了(水分没有了),掀起盖头把肉捞起,放在冷水里“结”(冷却)一下。捞起这肉,放进油锅再次起炸(这是第二响),盖上锅盖,锅内同样啪啪炸响,直至炸声静寂。这时候的肉呀,通透熟,连脂肪皮都开裂了,再来霉干菜打底,会不好吃吗?
走油肉是肉类的代表。当然,红烧肉、糖醋排骨、蹄胖脚爪汤等,也有诀窍,不再细述。另外鱼类,譬如带鱼的煎(干煎)、烧(红烧)、蒸(清蒸)等;还有油豆腐、兰花干等豆制品的烹调,都有诀窍,也不叙述。
大光师傅今年88岁,思路清晰。他从小就喜欢烹调,无师自通。只要喜欢,肯用心思,哪怕是炒青菜,也会炒得碧绿生青、秀色可餐。
清晨,当弄堂还在沉睡时,大光师傅就已经起身,最晚不超过凌晨3点半。因为,他要去沙洪浜菜场(我们叫它“大菜场”)取菜。尽管在当年是凭卡“团购”,不用担心取不到货,但大菜场附近大小单位食堂多,去晚了就怕取不到好菜。食堂要诀之一:食材一定要好。不管荤的素的,或者豆制品等,取货一定要取好货。
“已习惯起早了,为了大家吃好。”“本份工作,一定要做好。”大光师傅很平静地说,没有什么大道理。当大家舌尖嚼动连声说“好吃、好吃”时,大光开心地笑了。因为他的辛勤劳动,得到大家认可。要知道:百人食堂,百人口味,要叫百人口服心服,并不容易。大光师傅凭高超的烹调技术,征服了大家的舌尖。那个年代不管这派那派,都要吃饭,到了食堂都听他的。大光师傅没有派别,只管做饭,把大家服务好。
虽是一介草民,也有人的尊严。当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大光师傅也会拍案而怒。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 沙洪浜房管所原址附近,保留有改制后的长风物业有限公司白玉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