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秒钟找出中药材“前世今生”!
12月17日,在首届全国医学人工智能创新高峰论坛上,全球首位AI复合型中药材鉴别师首次亮相!
工作人员将所谓的进口酸枣仁和地道的酸枣仁混在一起。地道的酸枣仁被列入了2010版中国药典,而进口酸枣仁疗效不明目前按假药处理!
进口AI复合型中药材鉴别师立即显示,“经AI鉴别:64.29%为正品酸枣仁!”并用红圈圈出了假的酸枣仁!
资深中药师告诉周到君,当下,中药材存在种类繁多,产地分散,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如何辨药识材,以往是“老法师”们的独门秘诀。
人工智能涉足中药领域,今后,筛选出好药材,将不再依靠传统方式。
可以鉴别出450种中药材
全球首位AI复合型中药材鉴别师是上海蔡同德堂制药和医库云将共同启动人工智能(AI)合作项目——“中药新智造”。
中药材AI“鉴别师”,通过AI人工智,根据药材的样本进行大数据的识别分析,内容涵盖真伪辨识、产地溯源、品质预测等。
医库云CEO张群华教授介绍说,“中药材AI鉴别师的分析精度达到90%以上,平均每次鉴别仅耗时2秒,已经达到行业专家的水平。”AI鉴别师将首先在蔡同德堂制药率先启用。
周到君在现场看到,药店的常用药材有1000多种。中药材AI“鉴别师”正在逐步开始辨别450多种。除了酸枣仁,中药材AI鉴别师还会鉴别单参、黄芪、等等!
具有百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品牌的上海蔡同德堂制药董事长范宇丰对于传统的辨药手段深有体会,“以往,仅仅靠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绝活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显然在中药原材料真假难辨的巨大市场是杯水车薪,毕竟有经验的老法师少之又少。”
蔡同德堂制药携手医库云共同推出了中药制造人工智能结合项目,以期通过人工智能来赋能中药现代化制造,解决中药材检测及辨识难题,推动中药研发,以及进一步提升中药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
“我国中药制造企业在AI使用上普遍遇到了价格贵、开发难度高的两大问题。”范宇丰坦言,中药材AI“鉴别师”的露面也是为了规范整个中药材行业,通过AI用最短的时间鉴别出药材,甚至是药效含量。根据计划,民用的中药材AI“鉴别师”也在开发中,未来普通市民用手机扫一扫也可以鉴别出好药材。
AI净化中药材,保障用药安全
论坛上,夏照帆院士、廖万清院士和戴尅戎院士也对中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现今中药材存在五大问题:品种基源混乱,野生资源匮乏;栽培引种质量差异;假冒伪劣问题严重;炮制不环保,辅料不标准;二氧化硫,农残,重金属等安全性问题。如上游药材的质量无法保证,下游药品质量及临床疗效更无从谈起。有数据显示,2018年预计我国中成药及饮片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元,未来5年将达到2万亿元。但目前我国中药企业2080家,中药饮片企业1592家,行业集中度不高,各家的药材质量也参差不齐。
“药材好,药才好”。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家佗教授表示,中药材是中医药的源头,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石。 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的原料,其种植和采收加工决定着中药饮片质量。中药材种植受种源、环境、技术、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好,会造成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任由伪劣药材横行,不仅会让整个中医药产业陷入生存危机,重创中医和中药的公信力,中医药的长久发展也得不到保证。
张群华强调,通过AI技术不仅掌握高品质中药原材料,让企业在源头控制上有了底气,同时在后续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AI赋能药物研发,优化生产效率,持续抢占技术的高点,将会给中药市场带来“颠覆性技术革新”,引领出一大批中药高科技制造企业。
周到君了解到,由医疗领域工程院院士牵头,顶级学府清华、哈工大人工智能专家、全国顶级医院专家教授、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科技公司组成的临床医学人工智能联盟同时露面。
本次高峰论坛云集了我国医疗顶级专家院士,论坛上,各位院士发表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廖万清院士公布了最近在全球出现的超级真菌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真菌疾病防治中应用价值。夏照帆院士提出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戴尅戎院士立足于3D打印,探索在人工智能、数字医学在骨科与康复领域的临床转化等。清华、哈工大、复旦的教授向大家介绍人基于工智能技术在影像学、肺癌、脑科学、眼底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