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细枝末节”可能你不知道,但是身边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徐泾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不是高架,也不是那些商品房,在许多人印象中,或许就是那些深井自来水厂的水塔,那时候,徐泾地区零零散散的有几家小型的自来水厂,为镇区居民和部分村民供应深井水。
民主村53岁的孙玲芳回忆道“以前几家合打一口井,洗衣就到河边,淘米烧水就从井里打上来,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省力,当时如果能用上自来水,那就是算村里发展好了.....”。《徐泾志》记载,历史上第一批享受到自来水便利的是徐泾村第八、九生产队的农户。当时上海仪表塑料厂自市区迁至徐泾,厂方自建有深井自来水生产设备,所产的自来水除供厂房使用外,只能供给徐泾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
随着徐泾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生产、生活用水量也与日俱增,原有的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明显不足,一到用水高峰和旺季,自来水压力明显不够,当时家住三楼以上的居民,一到用水高峰基本上水龙头是“涓涓细水”。为了使镇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上世纪80年代,徐泾先后投资建造了四家小型的自来水厂,但是无论从供水质量和还是供水能力,都无法满足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要求。
据《徐泾志》记载:1994年4月,当时徐泾地区的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占地60多亩的徐泾水厂,在位于金云村境内的淀浦河畔建成投产,第一期工程1994年正式竣工,5月份开始供水;再后来,徐泾地区的供水工程一直逐步优化提升,据《新民网》记者报道,从2012年7月16日起,随着徐泾水厂完成原水切换,徐泾地区的居民开始喝上来自青草沙水源地的优质长江原水,至此也告别了从淀浦河取水的历史。时至今日,日供水能力达到了20万吨。
与此同时,徐泾的电力设施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一波“升级”。1993年,徐泾镇在原先只有一座变电站的基础上,建成蟠龙变电站并正式投运,其包括2.0万千伏安机组三台,并在1998年起以金云村为试点,着手推进全镇农村电网改造,于2001年8月全面完成,更换了陈旧线路,新增了网变35台。至此,徐泾的老百姓用上了一户一表,用电安全系数得到了极大提高,电价也相应下降,实现了城乡同价。
民主村孙玲芳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感觉变化最大的、用的最顺手的还是天然气。不像以前烧柴火、拉风箱费时费力,更不需要再为换液化气搬出搬进钢瓶了。” 1992年6月,迮庵村集体出资34万余元,为全村347家农户申办了液化气供应卡,成了徐泾镇第一个液化气村,紧接着前明、宅东、光联、民主、二联等村也由村委出资落实。
1993年7月,徐泾液化气供应站建成开业;1997年初在徐泾镇前明村黄南征地百亩建造储配站;1999年底上海大众燃气有限公司供气部徐泾储配站建成并供气,更是标志着徐泾逐步迈向管道煤气的阶段。2016至2018年,徐泾党委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用房燃气配套,开展天然气管道工程,截止目前,已先后实施了3期,涉及37个居住小区,惠及3682户居民。
如今,徐泾镇以打造匹配青浦区“上海之门”形象定位的新型化城镇为主要目标,着力为徐泾人民构筑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诸光路拓宽改建、谢卫路道路中修;城中村整治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一项项接地气的惠民举措,让徐泾地区的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在“细微”的变化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