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几部影片里,话题最多的无疑是导演毕赣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
上映前是因为破亿的火爆预售票房、颇具噱头的3D长镜头、汤唯产后复出作,而正式上映后,围绕的电影的纷纷扰扰则是票房跳水式下跌、口碑一路下滑、网友“货不对板”的吐槽。
跨年前后,这部文艺片到底经历了什么?且让晨报记者一一道来。
《地球最后的夜晚》选在2018年最后一天正式上映后,除了惯例的路演活动,影片宣传方通过营销“一吻跨年”的概念,让这部文艺片的预售票房在上映前突破性地超过了1.5亿元。要知道,毕赣的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票房仅为650万元左右。
许多人也许会震惊于破亿的预售票房,实际上这与宣传方“聪明”的宣传策略息息相关。影片在抖音、微博、QQ空间等网络社交平台重点营销,对于毕赣的文艺属性、作者风格闭口不谈,而主打“浪漫情怀”,例如“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面才可怕。”“只要看到她,我就知道,肯定又是在梦里面了。”这样的文案比比皆是。在抖音投放的小视频和预告片走的也是爱情路线,包括“甜言蜜语”版预告、“心碎”版预告。
2018年12月初,发行方写给全国各院线和影院的一份跨年活动声明,更是主打“一吻跨年”概念:“这是2018年最后一部电影。影院可选本片做跨年活动,可选择在12月31日21:50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是0点0分跨年那一刻,观众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在这样的营销下,年轻观众成为了为电影买单的主要群体。12月31日首日票房达到了2.6亿元,遥遥领先拿下当日票房冠军。然而次日元旦当天,单日票房却一落千丈,仅为1115万元,滑落至第五位。
究其原因,还是许多观众感觉“被骗”了,心理落差太大。一位能看一部浪漫爱情片,结果却看了一部沉闷压抑的文艺片。有观众吐槽:《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太恶心了,不知道自己的受众吗?把所有人都搞到电影院,就要承受现在的骂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用商业片的手段去宣传纯粹的文艺片,观众前期没有深入了解的话,观影的心理落差太大了。”还有很多观众表示自己看到中途不是睡着了,就是提前离场。
这样的反馈也体现在了影片口碑上。从首映日下午开始,影片在淘票票、猫眼等购票平台的评分呈跳水式下滑,当天傍晚的评分已低于4分,目前在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分别为2.7分和3.5分,豆瓣评分也从首映日的7.5分降到了6.8分。
而在上映第三天也就是今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单日票房榜上已经降至第六位,目前单日票房仅为160万元左右,累计票房为2.77亿元左右。
这样的票房,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已经可以称其为为“爆款”,但如此“捞一笔就走”营销方式,以及后续的口碑反噬,想必并不是真正热爱电影的创作者想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