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很久的刀鱼(一般指江刀)禁捕之事今天得到证实。来自农业农村部官网的消息,农业农村部已经在去年年末下发“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通告明确: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明确表示,会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这项通告的规定。
据悉,一直以来捕捞刀鱼需要持有特许捕捞许可证,否则属于非法捕捞。这两年上海发放捕捞许可证数量逐年下降,去年上海发放的刀鱼专项捕捞证为112张,比农业部规定的上限125张,又减少了13张。
停止发证意味着禁止捕捞。那么禁捕后今年市民还有没有刀鱼吃了?为此,周到君今天通过采访了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有关市场后了解到,今年吃上刀鱼的可能性的确大大降低了,但将海刀冒充刀鱼(江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继2013年成功培育出大规格刀鱼苗种12.3万尾后,2014年又成功培育出25.5万尾苗种。至此,刀鱼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人工养殖的刀鱼要上市,必须是第三代刀鱼并获批准。该所现已成功养殖第三代刀鱼。
但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主任施永海表示,人工养殖刀鱼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饵料问题。目前使用的饵料主要是活鱼、活虾,刀鱼对于活鱼活虾的要求很高,太大过小都不行,而且送到嘴边的鱼虾必须成活。如果不能用人工饵料替代活鱼活虾,就不能解决人工养殖刀鱼批量养殖、批量上市问题。
去年上海人工养殖的刀鱼达到4000-6000余尾,现已初步研制出人工喂养刀鱼的饵料,但喂养后,刀鱼生长的速度较慢,在上市季,不能长到1-3两/条的上市要求。该中心现正在倾全力解决这一难题。虽然养殖刀鱼已经研究成功,但要替代野生长江刀鱼上市还需要时日,至少今年可以全面替代的可能性很小。
魔都刀鱼市场素有“沪上观‘刀’,先看‘东方’”之说,“东方国际”专做刀鱼生意的陈老板告诉周到君,按照以往的做法,每年都会有部分刀鱼留在第二年上市,这主要是因为当年销不了或卖价不合算,但数量很少,而且绝大多数是1两左右及以下“小刀”和“毛刀”。“‘大刀’留下不合算,因为隔年存货卖不出高价。”
“东方国际”多位摊主表示,他们隔年刀鱼一般只留几斤,最多10多斤。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们一般都会赶在3月初之前销完,因为一旦进入3月中下旬,当年刀鱼会批量上市,到那个时候隔年刀鱼会身价会大跌。按照摊主之说推算,“东方国际”在集中销售期有二三十个摊位,存货总量也不过数百斤。
合法捕捞禁止后,非法捕捞会不会大量出现呢?按照往年的情况看,显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他们依然会像往年一样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今年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弱。
由此看来,今年虽然还会出现非法捕捞,也不排除“漏网之鱼”可能,但想通过非法捕捞来确保一定的市场供应量显然是不可能的。
刀鱼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人们俗称的刀鱼一般指江刀。
此次农业农村部下发的通告说的是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显然,该通告禁止的是长江流域的刀鱼等捕捞。
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每年都会有部分刀鱼洄游进入长江干流、支流等,但其数量有限。长江禁捕后,最有可能有人在与长江交界的入海口捕捞,因此,海刀冒充江刀上市的可能依然存在。从全面保护长江刀鱼资源出发,有关部门还应该作出在靠近长江入海口一定区域范围禁止捕捞刀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