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的布拉格(一)


作者: ELLA
编辑:李佩嘉
时间:2019-01-04 11:25
有人问:你到底要去布拉格多少次才能满足。我答:好比爱一个人,得爱多久、见多少次才够呢?

(一)

去年,见到朋友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一只鸽子飞栖在路灯上,翅膀还在展开着,灯柱旁的月季花簇拥着繁盛开放,远处虚化的建筑轮廓,一眼便能看出是布拉格城堡……

看这照片的第一眼,想起了昆德拉的句子:遇见是两个人的事情,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为了弄懂这句话的意思,我读了好多遍。直至它只纯粹地作为一句话,留在心底,每每想到布拉格时,这句话会连着一并出现。

自从2006年第一次踏足这座城市,此后的每年,总要寻找各种机会,来和它相遇,当然,之后还是离开。然后再来,如此周而复始。

■布拉格,视觉中国

布拉格之于我的记忆,是在很青春的时候——它作为一组丰富、灿烂的照片,出现在我面前,我要为那些照片写一篇文章。视线在那些照片上不停浏览,却很突兀地问了摄影师:布拉格很浪漫吧。

摄影师说了一个故事,至今记忆深刻却又无法表达,却是佐证了我关于布拉格的设想。

为摄影师的照片写了一篇《金色布拉格》的文章,几年后,摄影师把这个题目又赋予了他的布拉格影展。

我是在大学二年级时与摄影师结识的。认识我之前,他说读过我在报上发表的文字,遂通过报社的编辑联系我,希望能够合作。初见我时,他的表情里写满了惊讶:你这么年轻。想来,编辑忘记把我太浅淡的资历告诉他了。

编辑带我去摄影师的工作室。工作室很拥挤,堆满了书、杂志以及他从各地收集回来的物件,摄影师坐在西窗前剪辑照片的生动场景,连着那个明亮的秋天下午,都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们合作过很多次,偶尔也随他一起采访,更多的状态是,他讲述照片拍摄时的故事,我在故事里抽出可以用于文章的片段。那些照片,也许是最初鼓励我向往远方的动力。

在所有的照片里,布拉格始终是深刻的、迷人的,略带一些莫名的感动。

后来,每一次去布拉格,我都带着对所有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恩。

(二)

今年即便再忙碌,还是在岁末时,和闺蜜JUNE一起飞了过来。

给自己的一个脱口而出的理由——跨年。

这次陪我一起旅行的书本,是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是他已经移民到法国,并用法语创作的小说。

这一次,我们会在布拉格停留三晚,只是随意地转转、逛逛、看看、吃吃。

有人问:你到底要去布拉格多少次才能满足。我答:好比爱一个人,得爱多久、见多少次才够呢?

秋天做计划时,捷克驻沪总领事KRPAC先生,特意给我提了建议,最后又给了我多个选择,我采纳了他最强烈的推荐,布拉格城堡。

与KRPAC先生的缘分,来自于对捷克文学的交流。春节期间,他带着小儿子乘坐我们的航班,去张家口滑雪,我去机场送他们。候机室内,他惊讶于我拜访过捷克“好多次”,也惊讶于我对捷克文学的熟悉,我还说了去年到布尔诺,寻访米兰·昆德拉足迹,不得而归。KRPAC先生告诉我,下次再去,你一定让我知道。

有次喝咖啡时,他听我说到了塞弗尔特以及他的散文和诗歌,随即请助手发了中文版版诗词过来——在户外的座位上,热烈的夕阳照耀着,他看着我轻轻地诵读(中文版,估计他听不懂)。其中一句印象深刻:我看到了灌木丛中盛开的玫瑰。

这句诗,让我又想起朋友拍摄的那张黑白照片,鸽子和盛开的玫瑰,远处布拉格城堡的影子、眼前孤单的路灯。

(三)

12月29日清晨抵达布拉格机场。

在浦东机场踏进客舱后,看到公务舱的座椅,感觉出这架飞机的机龄了——乘务员说,希望通过他的服务,让我们不再那么介意座位的狭小。我和JUNE 就笑了,我们都不是爱抱怨的人。后来的一路飞行,果真收获了“宾至如归”的服务,年轻的小伙子真正兑现了他的承诺,我们也是一觉睡醒至目的地。

斯美塔那酒店的司机,举着我的名牌,在出口处等我们了。微雨、安静,周末的城郊和城里,气氛几无区别。隔着冰凉的车窗,我望着路灯悠然的街上,心里默念:我又来了。

斯美塔那酒店还有另一个名字:帕赫塔宫殿酒店(Pachtuv Palace),这栋建筑是一座十八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因显著的地理位置(面对伏尔塔瓦河、靠近查理大桥、老城广场、民族剧院,与布拉格城堡遥遥对望),而成为布拉格拥趸者的心头爱,喜欢故事的人,又因听闻莫扎特曾在此长期居住而倍加感动。

如我。

我选了面朝伏尔塔瓦河的客房,这酒店与我之前两次入住过的大桥宫酒店只隔一条小巷子,亦是我前年秋天来时看到的。那一次,在斯美塔那酒店临窗的咖啡店里,喝了一杯咖啡。

如今想起来,在布拉格,我最爱做的事情,不外乎:摄影、喝咖啡或啤酒、想心事发呆。

酒店前台高个子服务生,贴心为我们打开了休息室,他说昨天满房,实在没有办法让我们提前入住——我们也是回答“理解”,就安心地在颇为私密的休息室里,整理妆容与心情。

天空还是暗着。

我来到到室外,深深呼吸了一口气--这空气也是甜蜜又亲切的。伏尔塔瓦河水在黎明前的宁静里,哗哗流淌,查理大桥上的路灯,晃晃地在向我招手,更远处的布拉格城堡,也仿佛张开了双臂——这样的一份遐想中,使得内心愈加温暖起来。在这个风中带着寒冷的早晨。

我心里,布拉格有着和上海一样的亲切的。

(四)

细雨中,我们朝着查理大桥走过去。这会儿,JUNE 终于也有了方向感,她指着隔壁鹅黄色的建筑说,这是我们去年住过的酒店了。在上大桥之前,我们在它前面的半岛上兜了一圈,看着阴沉天空下,斯美塔那的塑像,忽然发现,音乐家凝视的远方,好像就是我们住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酒店方向了。

查理桥上,已经有了不少人,有人守在三脚架旁,面朝着东方——我也帮着仰望了一下天空,细密的雨点,温柔地触摸了肌肤,这天气里,日出是不会有的了。我们决然地继续向西而去,近桥头处,遇见了同机而来的公司领队,他带着旅游团队,也在此地参观,说是午餐后就要离开布拉格——大部分的游客,均是匆忙而过的,对于布拉格的许多藏而不露的好,实在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吧?

如此,我真是非常感谢自己第一次来时,可以在河边的酒店里住一晚,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在老城流连,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闲暇,联想起米兰·昆德拉作品里关于这座城市的描写,爱情、政治、时代……这样的旅行,是对之后的记忆和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匆匆而过,是多么可惜啊,尤其对于布拉格。

过了桥,走在Mostecka街上,沿街的店铺多数还关着门,只有零星的几家咖啡馆里稀疏的工作人员,在做着开业的准备。在麦当劳吃了早餐后,绕过圣尼古拉教堂,再沿着Uvoz街向山上走去,途中看到右侧高企的城墙,知道上面就是布拉格城堡了。

今早,是为了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的图书馆。

远远地,望见了白墙红瓦的修道院和它的教堂尖塔。走近了,才看到院墙之外,许多年轻人已经在平台上了,一律都是面对着山坡下的城市——应是一处观景台了吧。

位于佩特任山上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建于1143年。远道而来的客人,基本都是为了一睹它的拥有世界最美之一的图书馆。我曾在夏天和秋天来此,记忆里,它是鲜花盛开、浓荫遮蔽、清静幽雅的,只这时,除了人影,便少见彩色植物了。

进了门,买了票,上三楼,走过纪念品商店,就到了图书馆。外面一条狭长的通道,展示着各种贝壳和圣经古籍。正对门的哲学大厅,敞开着门,游客隔着红软绳,探了身子,努力朝里面张望:沿墙的是两层的书柜,摆放着满满的书籍,看不清书目、书名,倒是屋顶上翩跹的壁画,令人过目难忘,据说画家和助手,用了六个月才完成这幅作品。

哲学大厅的旁边,就是神学大厅,顾名思义,里面的藏书,都是宗教方面的了。与哲学大厅还有些不同的是,这里还有一尊木制的圣约翰雕像和一个编译车轮。旧时的学者门,会用编译车轮的架子上,放着他们要用的资料,而车轮上的星型齿轮,则让这些书在架子上保持着同一个角度,从而不会掉下来。

一边参观、一边感叹,那时的修士们的课程里,有哲学、自然科学、神学,还有美学……在这样清幽的山上,修炼大约也是真正入心了的。

在兀然看到的一个屋内阶梯,便走了下去,外面是Bellavista 餐厅的户外观景位置,因有一排绿植将公共区域隔开,又是冬季,座位亦是空旷着。在我远眺布拉格老城、伏尔塔瓦河以及布拉格城堡时,意外的景象出现了:铁柱的四角玻璃路灯罩、城堡的轮廓。多么熟悉啊,我立即翻出朋友的摄影作品,将角度逐一匹配,不就是这里么?而JUNE也从座椅旁边的植物进一步解释了——玫瑰的枝叶还在,若夏天来时,这里必也盛开着灿烂的花朵。若心愿诚恳,再有一只鸽子飞来相遇……

我那在国内的朋友,必也曾来此,是和我们一样无心路过,还是在小憩时,收获了那美好的场景?无论过程怎样,我都为自己在这一刻,透过时光,与向往的场景“重逢”而感到惊喜万分。

JUNE 和我一样无比开心。

因了这样的心情,下山的道路便显得格外轻松,脚下似乎都有了律动,对着已经营业的店铺,也生下许多好奇心。

石榴石的饰品,总在每一次的布拉格旅程上,被特别关照,而GARNET这个英文单词,只有身处布拉格时,它才会清晰地出现在我脑海里;那家二手店铺的老夫人,面容依然在热情与冷静之间保持很好的平衡,她还是和过去一样,让我当心背包,别把她的宝贝们碰掉了。JUNE选了一个1920年代的项链吊坠,她说那颗古老的海蓝宝,正是她的诞生石,而我则看中了一个1890年的贝壳墨水瓶,它在我的视线里刚停留,就把我吸引了,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经过小城广场上的圣尼古拉教堂,还是买了门票,入内转了一圈,它被称为布拉格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无论是在城堡上,还是查理大桥上,甚至在隔岸的弗尔塔瓦河边,这教堂的钟楼、白色建筑上的青铜圆顶,都是视线不会错过的焦点,在很多代表布拉格的照片里,它虽然不是主角,却也很少缺席过。据说建造这教堂的,是一家三代人,他们用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方才完工。

走进去,繁复华丽的装饰,考究的主祭坛、栩栩如生的壁画……都已极尽巴洛克风格的富丽堂皇。莫扎特在布拉格居住时,也曾在此演奏过管风琴,想来,那二层的管风琴的银色必定也是极佳的了。

这一次,我选择登临查理大桥位于小城区的桥头堡。湿润的空气里,我们俯瞰这座城市,红色屋顶,在灰蒙蒙的冬季,是有了热烈的希望——大桥上已经熙熙攘攘,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钟声,便又在尘世的喧嚣里,瞬间把人的心安定下来。

走入了人群,彻底融入了进去。

JUNE说,虽然也是人多,但从来不觉得拥挤和嘈杂,有序、文明,是所有人来布拉格必备的内涵,无论你是否受过相关的教育,但在这雅致里,会逼迫你卸去所有的芒刺和焦躁。

在老城广场,邂逅了布拉格圣诞集市的百年纪念,虽然已近尾声,但热闹丝毫不减。午餐时,我和JUNE异口同声地都要求品尝一下HOT WINE——这个季节的布拉格,满大街的饮料宣传中,无一遗漏的都出现了这个名字,热红酒。与我们之前的想象不太一样,并非简单的将红酒加热,而是先将橙子切成块,把橙汁挤入锅里,再将剩余的连皮带肉一起放入,有时还会放上一些柠檬、生姜、桂皮、丁香等香料,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倒入红酒,小火加热约十分钟,直至橙子肉变色为止。最后,再根据口味,决定是否要放入一些蜂蜜。这款热饮,在德国,更是圣诞节必喝的了,既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容易找到微醺的感觉,又能真实地暖和身体。

布拉格的冬天,到了下午三点半,就已经靠近黑暗了。我们回到酒店客房,打开窗户,让眼睛与远处的城堡,再亲密地对视一下,好像恋人将要短暂分别时的缠绵。那一瞬间,竟得到了一小片的蓝天和亮光。

心,跳动了一下。

(未完待续)

图片:除标注之外,都来自“ELLA的旅行日志”
来源: ELLA的旅行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