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变“伤誉” 或将摊销而不是减值测试


作者:曹西京
编辑:曹西京
时间:2019-01-07 18:00

随着沪深两市2018年年报预告不断出炉,A股进入年报行情阶段,2018新会计准则、商誉减值、占用资金、对外担保等将成为关注重点。

据财政部网站,会计准则委员会近日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动态。近期针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中的“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了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比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这意味着,一些商誉高的公司可以分期摊销处理商誉,利于业绩平稳释放,防止大起大落。周一, 因计提商誉减值而年报预亏的银禧科技和拓维信息等股价大涨。

商誉摊销利于业绩平滑

据财政部官网,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理由有三点:一是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是购买方确定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价值是递耗的;二是当被购买业务随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现时,商誉价值也相应地消耗;三是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立信一位资深合伙人表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瑞银投行部亚太区主管金弘毅分析,一些企业并购带来的商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暴露出来,有的采取较极端的会计处理。商誉可能不是简单的帐面问题,有的对整体业务有影响,部分A股公司这一问题困扰股价,如果分五年或十年等摊销,更多的是会计处理,将减少对市场的影响。

商誉总体有限但对部分公司成业绩杀手

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商誉减值366.1亿,占2016年商誉比例3.47%。从商誉减值的计提增速看,2014年至2017年间除2016年为45%外,其余三年均较高,分别是94%、144%和220%。

2018年三季报中A股上市公司账面商誉达到1.4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8%,创下历史新高。不过,从全部上市企业商誉占总资产和净资产比重来看,仅为0.61%和3.73%,总体上商誉减值对市场潜在冲击有限。

2018年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减值事项的审计、与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各类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迹象。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至少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目前超过50家公司在年报预告中确认存在商誉减值风险,2018年底减值测试可能导致业绩下滑、亏损,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比如,预计2018年亏损10亿元~13亿元的拓维信息,便是因为部分全资子公司预计全年盈利未达预期,预计商誉减值计提10亿元~13亿元。雏鹰农牧、恒康医疗、猛狮科技业绩亏损也部分是因为计划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此外,天神娱乐预计2018年业绩0-5.1亿元,但考虑到公司三季报尚存在商誉约65.35亿元,公司称,“2018年仍可能存在商誉大额减值并导致公司2018年度业绩亏损的风险。”

2018年年报仍采用减值测试

分析人士称,2018年年报应该还是采取商誉减值测试,投资者对此仍需谨慎。

在日前召开的公司2018年年报审计工作布置视频会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朱建弟指出,要重视历史遗留问题。前几年资本市场并购成风,尤其游戏网络、广告传媒、新兴业态、新技术概念等领域,一些公司高溢价并购产生巨额商誉,由于被并购标的没有达到业绩要求,可能带来重大监管风险,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部分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大额商誉,其商誉占合并对价的比例高达90%以上。大额商誉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未能充分识别和确认被购买方拥有的无形资产,导致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被直接计入商誉。”他说,要关注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包括减值迹象的识别,资产组的认定,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假设、参数等信息;做好商誉减值审计。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