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闭馆修缮,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于2018年1月重新开馆。据静安报记者了解,该馆重开一年间,参观人数已近7.5万人,同比增长21.7%。位于甲秀里的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作为传承上海红色基因的重要场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寻找上海红色印记的必到打卡地点。
记者来到茂名北路120弄,海派石库门风格的大门上镶刻着“甲秀里”。沿着青砖铺就的上海风格的“弹硌路”走进弄堂,一侧墙面上用烫金字体铸刻了《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等8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步入甲秀里,一幢建造于1915年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里弄住宅建筑,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1924年的居所。老式百叶窗、石库门上采用江南民居特色的红砖山花刻雕,恍如走进上世纪20年代一户上海人家。
除了外部还原当时建筑风貌,内部的修缮更注重了不少细节,工作人员发现,按照图纸上绘制的细节,当年板条格栅的编织角度应是60°,而现在的却是45°。为此,重修后按传统工艺采用红心杉木复原挂落纱格,重做了木室板墙及上部板条格栅,编织角度恢复当年的60°。
修缮工作还按传统工艺重做室内木门、门套、踢脚等。根据检测建议,对破损的屋架、椽子、檩条等木料进行替换修缮,按照传统工艺重做钢丝网石灰吊顶。还参照中共一大会址的形式补配文物本体部位的门执手、插销、风钩等五金件。同时,屋内的电灯都采用了上世纪风格的白色玻璃花瓣灯罩,以及中式传统家具的摆设都最大程度还原伟人在上海的生活场景。
步入甲秀里,一尊毛泽东与妻儿在一起其乐融融的铜像映入眼帘,2岁的毛岸英承欢膝下,杨开慧怀抱着襁褓中的毛岸青,场面极其温馨。这样的时刻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殊为难得。
在甲秀里毛泽东旧居,记者看到了一张当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只是这张“全家福”少了父亲,只有杨开慧和两个孩子。根据当时共产党的规定,重要领导人一律不允许拍照,毛泽东严格遵守中共中央组织纪律。
1930年11月,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牺牲,这是她与孩子们最后的合影,也成为保留下来仅有的一张“全家福”。在甲秀里的岁月,应该是毛泽东和妻儿在上海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24年2月中旬,毛泽东第10次来到上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一面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兼组织部部长,同时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秘书处文书科代理主任等职。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毛泽东大量具体而有实效的工作被称为“播撒红色火种”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初露锋芒,被委以重任,积极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的支持,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
为再现这段历史,紧扣毛泽东1924年在此处旧居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内容,修缮后的毛泽东陈列馆增补了大量实物、书信、批示、手稿、遗物等资料,增补内容最多的是毛泽东1924年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
陈列馆内还有一份1949年5月29日,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在这篇社论里除了阐述上海解放重要历史意义以外,他还明确指出了上海是工人阶段的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而确认了上海红色之源的光荣地位。
自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重新开馆以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参观者前来瞻仰伟人足迹,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不断有青少年来参观,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工作十年的主管吴青告诉记者,重新开馆第一天,国外的华裔小朋友也不远万里来瞻仰伟人故居。
2018年,一位瑞典籍00后华裔少年在父母带领下瞻仰伟人故居。这位2003年在瑞典出生,祖籍上海的小朋友在学校的历史课上知道了毛泽东,连续两年和父母提出要求参观旧居。闭馆两年间还扑了空,终于如愿以偿。
作为讲解员的吴青介绍,陈列馆开馆以来一度面临大客流参观。在只有三名讲解员的情况下,还是力求以最好的状态应对客流。
为了能将讲解工作做得准确无误,馆内的讲解员们平日里认真研读大量历史文献。有游客在听完讲解员生动讲解后,赞叹道:“感谢你们的讲解,没有白来一趟。”吴青说,游客的一句“没白来”一直是她努力工作,传承发扬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自该馆修缮后重新开放后,参观人数日益增多,最高峰一日参观人数接近千人,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副馆长朱润介绍,考虑到陈列馆的主体建筑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楼,因此特别设定了“最大瞬时承载量”,在保护好历史保护建筑的同时,提供给市民游客更好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