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古曲几近失传,一本手抄古乐谱令其重生为国家级非遗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19-01-09 22:39

泗泾古镇老街,马家厅里,“阳春堂”匾额高悬堂上。

一群身着蓝布长衫的演奏者围着八仙桌而坐,手执民族乐器,敲、打、弹、拨,为台下的中外观众演奏起泗泾本地民曲《十锦细锣鼓》。只听那锣声与鼓声交替响起,声音却不震耳,倒像是有两个人在轻声软语地交谈——这首乡音,是泗泾传统吹打艺人在吸收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历经300年打磨而成。


已经听得入迷的观众们大多不知,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十锦细锣鼓》,曾在近现代两度接近“失传”。倘若不是多年前,一本散落在民间的“古曲谱”偶然间被发现,也许今人再也无缘听闻这首雅而不闹的民间曲目了。而今,泗泾镇正给这门艺术寻找年轻的接班人,不仅培养青年教师跟随传承人学艺,还计划让本地的孩子们也接受这份乡音的熏陶。

一本手抄“工尺谱”,唤醒埋没数十年的《十锦》

时光回溯到1986年,时逢全国开展文化普查。在松江洞泾老艺人姚佰华家,一本压箱底的手抄本吸引了普查工作者们的注意。

这手抄本已经卷了边、泛了黄,但封面仍旧清晰,上面用楷体字书有“曲如山海”四字,并附有“光绪拾三年”、“吴兴贵记”等字样。翻开本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列列“密语”般的文字:“尺工尺上”,“扎卜丈,齐尽齐”……


有人认出,这是一本工尺谱,兼有用象音字记录打击乐音的内容。这本工尺谱记有6个剧目的曲谱,其中5个是昆曲折子戏,唯有一首《十锦》与众不同。这首《十锦》以锣鼓演奏为主,并配有丝竹演奏和唱段,完全区别于一般的民乐曲目。工作人员问遍整个松江,只有4位老人识出,这是泗泾地区著名吹打班阳春堂的保留曲目,演奏成器乐曲叫做《十锦细锣鼓》。

手抄本与工尺谱(资料图翻拍)

而这4位老人中,唯一知道怎么演奏它的,是时年81岁的刘关元,他是阳春堂的传人。当泗泾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工尺谱译成简谱,哼给刘关元听时,老人不禁热泪盈眶,说出它的来历。它脱胎于昆曲,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不过,阳春堂传承第四代起就很极少演奏《十锦细锣鼓》,印象中上一次演出还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

马家厅里的阳春堂、刘关元介绍资料

刘关元是阳春堂第五代传人,请他来教年轻一代演奏《十锦细锣鼓》,是否能将这乡音传承下去?当年,泗泾镇文化站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这门技艺。一年后,在市文化局组织的一次展演活动中,《十锦细锣鼓》的演奏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刘关元被评为市级优秀乐师,主要演奏者张洪生、彭景良被评为优秀乐手。

遗憾的是,展演结束后这门技艺却被悄悄地放下,鲜有人再演奏,接着又是长时间的沉寂。直到2008年,《十锦细锣鼓》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单,它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彼时,刘关元已过世十余年。张洪生、彭景良特地去了一趟恩师家中,决定将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直至今日。

曲长9分40秒,演奏者要围八仙桌而坐

《十锦细锣鼓》究竟如何演奏?当年刘关元在授徒时曾教过一段口诀:一鼓板、二钎钹、三个小样、四枚锣、五人打、六锣声、七人上、八仙桌、九个小音、十段响。即,一个人打鼓板,两个人打大小钎钹,一个人打小铃、小锣和小堂锣这三样小乐器,再有一人负责敲低音的大堂锣、中音的大锣、高音的京锣、特殊音的柴锣四样乐器。

彭景良演奏柴锣,锣上的洞是在刘关元指导下专门敲的

这些演奏打击乐器的人加起来一共五位,而锣要敲出“丈、争、尽、王、柴、壮”6种声音。再有两人演奏笛子、二胡为主的丝竹乐器。演奏者们要围八仙桌而坐,两个钎钹和三小样乐器一共要敲出“扎、齐、即、卜、次、出、星、内、汤”9个音。曲子里共有十段打击乐,整首曲子的演奏时间为9分40秒,接近10分钟。

《十锦细锣鼓》的演奏以锣鼓为主,非常讲究技巧。张洪生与彭景良回忆,初学时难以把握手法,耳朵犹被“吵聋”,脑袋里嗡嗡响。但《十锦细锣鼓》具有南昆的软糯特点,不能重敲猛打,得让乐器发出柔和的音。要奏出符合传统特征的音响,敲打的时手臂不能动,并控制手腕力量,声音才会细软。

张洪生敲打五音木鱼

由于该曲涉及演奏人数较多,相互间的融洽配合需要每位演奏者熟背曲谱。这也是学习该曲的一大难度。“只有熟知所有谱子,才能知道哪个音是该自己出的,才能接得住其他人的演奏。衔接稍有偏差,就会出错,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彭景良说。

最新一代传人年过半百,年轻人在哪里?

当年的学徒,而今的师父。身为第六代传承人,张洪生如今在当地带领着一支“泗泾十锦鼓乐队”,并和骨干队员彭景良一起物色下一代“接班人”。

每周四下午,乐队成员们都要在马家厅练习2小时。有时,他们也会接到一些演出任务。原本应由7人组成的“原生态阵容”,经他们调整成由16人演奏的新组合。其中,5人演奏打击乐段,11人演奏丝竹音乐段(如笛子、笙、箫、琵琶、中阮、三弦、二胡等),使乐音更加丰富。

十锦细锣鼓表演(泗泾镇供图)

但令张洪生和彭景良担心的,也是这支乐队——成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6岁,最小的也有50岁了,他们自己都已是七旬老人。

为了培养后继人才,张洪生正在把鼓板技艺传给第七代传承人、55岁的唐家昌,自己有时改拉二胡。彭景良则教比自己年轻一些的沈坚宏敲锣。但在更年轻的后辈中有无接班人,大家心里没底:年轻一代对这门古老的技艺还会有兴趣吗?

泗泾镇相关负责人告诉周到君,为了让传承队伍年轻化,镇政府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从2018年开始,他们就在招募以本镇学校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年轻队伍,跟着传承人学艺。今年,泗泾镇计划请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指导乐理教学。不久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还要到泗泾镇来挂牌他们的非遗实践基地,让研究民乐的师生前来实践。

同时,泗泾小学已经开设了“十锦细锣鼓传承班”,每周一下午由传承人指导孩子训练,逢节日或活动时在校内外展示。

十锦细锣鼓进校园活动(泗泾镇供图)

周到君了解到,泗泾镇计划在更多中小学校开设针对学生的教学点,让经过培训的青年教师们扩散指导。

乡音的种子仍在播撒,非遗文化也将陪伴着孩子们一同成长起来。


图片:何雅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