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小米开盘报10.5港元,跌5.41%,股价创上市以来新低。上市之前估值一度达到800亿美元市值的小米,如今已经跌破350亿美元。
被摩根大通降级以及对解禁压盘的担忧,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1月8日,摩根大通分析师Gokul Hariharan将小米集团投资评级由原来“增持” 降至“中性” ,并对其今年底目标价由原来18港元降至10.5港元。
与此同时,1月9日,距离2018年7月9日上市满半年的小米将有超过30亿股股票解禁,相当于已发行股票的19%。如果员工行使价低,会让小米股价短期承压。
为了“稳定民心”,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雷军、CFO周受资等控股股东承诺1年内不自行出售股票。
小米有如今的压力,最大的问题可能出在智能手机业务上。
在调低小米评级时,摩根大通指出,尽管小米智能手机的海外业务,尤其是西欧市场提升强劲,但内地需求疲软,而且由于三星对中价机进取性的策略,印度市场也有下行风险。
预估2019年小米将再迎来艰难的一年,市场占有率恐难再提升。
这种艰难,首先体现在国内市场,华为和OV对小米智能手机的挤压上。
根据《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从2017年Q3至2018年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1.03亿台,同比降幅10.2%。
报告显示,排在前三的厂商为华为、vivo、OPPO的市场份额分别由19.5%、16.5%、18.9%增长至24.6%、21.7%、20.4%,涨幅为5.1%、5.2%、1.5%。
反观小米,市场份额却由13.7%降至13.6%,出货量同比下降10.9%。
在印度市场,尽管小米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也仍然面临着来自政策和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
IDC Q3 印度智能手机行业报告显示,小米市场份额为27.3%,三星次之,市场份额为22.6%。
但是,一项即将在2月1日生效的政令,或将打破小米领先格局。
去年12月底,印度政府禁止网络平台签署排他性协议,使某款产品只在单一平台上销售,并求单一厂商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产品量不可超过库存的 25%。
相比近70%销量来自在线渠道的小米,三星进入印度市场更早,渠道完善,线下门店更多。而且,为了在印度抗衡中国手机厂商,三星电子推出了售价更低的手机。等到新政策实施,三星很有可能逆风翻盘,追上小米,重回印度第一的位置。
尽管Gartner2018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小米逆势增长,市场份额由2017Q3的7.7%,上升为8.5%,但出于对国内市场和印度市场这两大战略要塞的担忧,不少分析师认为,小米低谷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面对智能手机市场的种种不确定,小米也没有坐以待毙。
1月初,小米先后宣布成立新品牌红米,首发米家空调、互联网洗烘一体机,并宣布入股TCL集团,并在联合研发、供应链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除了对手机品牌进行精细化运营外,大家电也将成为小米的另一个发力点,促进AI+IoT战略再升级。
2019才刚刚开始,尽管前方看似道阻且长,但未来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