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做视频动态,有人说,微信要大力做视频。我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做某种技术的会事情呢?微信是要做一个通讯社交平台,做朋友圈之外的另一种社交模式。”张小龙说。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第一次透露朋友圈的数据:
从发布到现在67年,每天进朋友圈的人数,曲线网上,现在7.5亿人。
每个人进去十几次,一百一次。变成所有人的基础功能,每天必须要完成的社交人任务。没有出门,也不妨碍完成。通过点赞、评论参与。所以朋友圈承载中国人线上社交。最高效的工具,才有那么多人进去。
张小龙第一次聊本源的事情:关于社交的问题和微信的本源。这里涉及到一个“人设”的问题。
本质上,微信是社交工具,10亿用户。
对于社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什么是社交。
张小龙说,我自己想,可能很久以前,如果人是个体,不需要社交。群居的时候才产生社交,这个时候最大的诉求不要被这一群体排斥,需要有语言,和别人说话,体现价值,吹牛逼的话,人家才会重视他,必须带有夸张色彩。延续到现在的朋友圈,是用户精心挑选很夸张的东西发送。
以前在知乎提过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你也可以问一下自己。后来张小龙自己找到的答案:从社交产品的角度看,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传达给对方的过程。
拍照片,很容易把自己人设推给别人的方法。
我是少数比较清醒的人,每次发文字之前,我都要问自己,我表现怎样的人设,我写一段文字,当我想明白之后,我就删掉了,因为我想明白了。
当然,这对社交产品很有用。但,也有副作用
比如总是发旅游照片,别人以为你一直在玩。如果总是发照片的照片 ,别人觉得你一直在加班。其实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朋友圈的状态,往往是最好的状态。不好的状态,都没有在里面表现出来。没有一个工具能表现出这个状态。
以为这个,微信做了“时刻视频”,后来改成“视频动态”。“因为很多人叫即刻视频,我们接受不了。”
张小龙说,从数据来看,朋友圈从发布到现在六七年了,有一个数据一直在增长,进入朋友圈的人数,现在还是这样的,没有停下来的势头。
现在是7.5亿人,每个人进去十几次,总数是100亿次。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7.5亿进去的东西是什么东西?
朋友圈变成一个基本功能,每天必须要完成的社交任务,你可能不用出门,但不妨碍社交。即使你不发朋友圈,但是在朋友圈看、会点赞,这也是参与了。
朋友圈,承载了线上社交的功能。
这其实留下一个很好的问题,产品经理想一下:为什么朋友圈一直在用,长达六七年一直在用,而且数据不断增长,甚至这六七年很多人都长大了?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可能通过一个饭局或聚会,跟人打招呼聊天。这个是很低效的,需要穿越地理和时间。
朋友圈本质上开创新的社交场所,不只是时间流,它是一个场合、一个广场。
我把它比方是一个广场,这样,你会每天从一个广场走过,三五群人在广场的不同地方,都是你认识的人,你可以选择在哪个人群停一下,或参与一下讨论。
当你在广场走一圈,你已经把广场里的朋友都打了一边招呼。
关键一点,在这个广场,能看到共同好友,两两之间认识的人讨论。参与讨论的是三个人以上,这是比单聊更加丰富的社交体验。
当你花半小时看完朋友圈,完成社交人物,你当然很难离开他。
但朋友圈也有弱点,张小龙说,因为是公开的广场,你去点赞或评论,相当于在广场大声说了一句话,所有人都能听到,压力很大。
张小龙最初在朋友圈每天发十几张照片,现在几个月才发一次。
如果在社交朋友圈压力过大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压力没那么大、自我表达的状态。
但这里也有矛盾,最没有压力就是对自己说话,但对自己说话,就没有社交回报。对别人说话越多,社交回报越大,压力也会越大。
于是,就有人设置成了“三天可见”,自己压力小一点,但可能朋友之间反目了。
为什么“三天可见”?一个产品里设置的开关,通常很多人不会用。但“三天可见”,有超过1亿人设置这个开关,有强大的需求。
对产品而言,为什么合理?我打一个比方,比如重新做一个朋友圈,我们会避免很多错误,走正确路线。
如果我们重新做一遍朋友圈,我们会避免很多错误。有朋友圈,没有个人相册或私密的。发到朋友圈,同时保存到私密相册。
他们是独立的,一不小心做成一个东西了。
朋友圈和相册应该是两个概念,但不小心被混在一起了。
说到这里,引申到一个问题:朋友圈很多强大,未来几年也会一直强大,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替代的社交工具,但不是趋势。
视频动态,有人说,微信要大力做视频。我不认同,视频怎么会做一个技术呢,微信是要做一个通讯社交平台,做朋友圈之外的另一种社交模式。
"我们希望,未来展示真实的一面,也能获得很多的认可。"张小龙说,我们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