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丨角里故事:角里老街的韵味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1-14 22:55

老街的韵味

时下流传着一句话:“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老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古韵的名义,千篇一律地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芡实糕和奶茶…”许多游客都深有同感。当他们到旅游景区参观时,除去历史人文景点和自然风光外,还要去当地特色的街市,吃吃当地小吃,体验下市井生活,再为亲朋好友买一些特产。而实际上,当游客们走进这些“闻名遐迩”的街道时,就会发现仿佛都是一个模样:几间咖啡店,几家看起来就是集体批发的劣质手链,连吃食都不外乎奶茶、臭豆腐、芡实糕。不仅如此,由于人流量大,公共设施严重破损,连建筑风貌也几乎被蚕食破坏了。

角里的老街不是一条条普通的老街。从明未清初开始,这里的每条老街都相得逸彰地构筑了独特的经济、人文、政治、文化和教育特色。昔日珠溪十二景,不愧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赏景娱情之地。从珠里走出的明清两代16进士、40多举人,其中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子席裕福、画僧语石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大多散居于此。众多名人故居与世家大院是老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象。自古至今,从老街走出的硕学鸿儒遍及海内外,正如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已故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深深迷恋,为清淳幽静、可画可诗的风情而陶醉。全国作协副主席叶幸在《朱家角是写不完的》一文中说,朱家角的人杰地灵,朱家角的水色妍丽,朱家角的富饶美丽,随着游人日增,随着广泛的宣传,正渐渐地深入人心,也渐渐地传播到江南之外的更多地方,甚至不少海外异域人士,也会慕名前来一睹朱家角的古镇、古街、古色、古香。为这个称号加上了正名的份量。现在当我们经过北大街、慈门街、圆津禅园,穿过放生桥,在课植园的唐宋元明清的时光倒影里流连,是否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呢?

我很难找到,国内众多的古镇老街当中,能像角里老街这样,走出了无以数计的仕者高人。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湖南凤凰、浙江乌镇、江苏周庄等等,它们都没有。众多先贤智者们的足迹,遍布老街的每一个角落,或著书立说,或开坛讲学,或吟诗作画,或与百姓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他们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政治作为等诸多方面,均为地域珠溪贡献了非凡的智慧。

作为商业中心,古镇九条老街上曾有不少的百年老字号,但古镇的辉煌,必定要注入文化才更显得生机些。清刑部侍郎著名学者王昶,曾筑别业“三泖渔庄”,现虽仅存有“王昶祠堂”遗址,却也可让你探知“三泖渔庄”昔日的典雅、幽静和深深的学究气。而留存在课植园内的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等文人的笔墨,更为古镇平添了几分文化韵味和内涵。如果追根溯源,珠里文化兴盛的发端,应该始于---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

上世纪初进入民国以来,由于言论的开放加上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各地办报风行,朱家角的文人商人也不甘落后,纷纷办报出刊。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朱家角自办出版的报纸有35种之多。1912年,朱家角出现了第一张自办报纸《市声》,主要刊载粮油行情等信息。之后的《薛浪》、《骊珠》、《娱圃报》、《朱家角》、《里风》、《漕声》等报纸刊载的信息也以广告、通告等为主,《明报》以朱家角本地的新闻为主,《商报》登载的主要是商业信息,《珠风》、《翡翠》等则登载一些文艺作品。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事快报》既有抗战前线的战事信息,又有朱家角本埠的新闻。这些报纸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如今,有的报纸已经散佚,有的则成为孤本,是研究朱家角近代历史的珍贵史料。这在古镇,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的。

珠里古镇总是主动地吸取着世界精华,然后统统收纳其间。不管是建筑的、宗教的,还是艺术的、文化的。古镇上不仅有圆津禅院(佛教)、城隍庙(道教),更有天主教堂,可见朱家角镇的“大市情怀”。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道台马文卿在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打造的中西合璧式园林——课植园。一“课”一“植”意即“课读之余,不忘耕植”。课植园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背后都有着马文卿的精心用意。他曾游遍江南园林,每看到精致的就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亭等。他曾留洋海外设计的园林不仅集江南精华,更颇具海外风采。

在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当下,有一条保存良好,且充满当地烟火气的老街,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活态文化载体,更是游子们心中的一份牵挂;有一个“特色”,让初来者可观鉴,常来者可追忆,更是一条老街存在的重要价值。我们惊喜地看到,青浦区实施青西三镇联动开发以来,朱家角、练塘、金泽三个古镇正在制定新的旅游规划,正在研究如何去打造自己的特色,但愿能从中找回些许属于老朱家角的珠溪古韵。

每个城市都有无数条街道,有时一处名人故居,几处古韵建筑,哪怕是一爿不起眼但味道很好的特色小吃店,都能让人记住那条街的名字,就是因为这条街有自己的特色。当下,每个城市最著名的老街,都是因为融合了历史的记忆和当地的特色才被保留了下来。如果没有抓住老街固有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就会变成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无情扼杀。

来源:朱家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