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进入后半程后,几名国内颇有知名度的歌剧、音乐剧出品人空降现场,在每一轮演出后,都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
有人拿着选手的简历,直言不讳:“他曾来过我们这里,当时简历就没过。”
也有人在演出结束后坦言:“虽然唱得不多,但可能这样的演员,在市场上受众比较小。”
对于精彩的演出,他们也毫不吝啬赞美:“像这样成熟的演员,如果来我们这里面试,我肯定毫不犹豫要了。”
那么,真实的音乐剧面试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竞争最激烈的百老汇,要拿下A角,有多难?
还真有这么一部音乐剧,真实还原了演员们在百老汇甄选过程中的台前与幕后、华彩与落寞。
在《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等英国巨型音乐剧“入侵”百老汇前,这部作品凭借21项大奖的惊人战绩与6137场的演出场次成为百老汇当之无愧的“大魔王”。
问世44年后,《歌舞线上》首度来到中国大陆,于今晚起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14场。
上世纪70年代的百老汇,要制作一部音乐剧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当时,歌手、演员、舞者是三个分开的职业,要把他们都请到舞台上,太烧钱。而音乐剧演员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中甚至流传着“百老汇即将消亡”的流言。
这时,迈克尔·本内特出现了,他带了一个录音机,问这群演员们:“你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进入演出行业?而接下来的故事,就从《歌舞线上》的舞台上开始了:对19位群舞演员而言,这将是一次决定命运的良机,每个人都拼尽全力。
1975年7月25日,《歌舞线上》首度登上舞台,没有大型实体布景、没有华丽服装、没有任何大牌明星,但每一位演员都是“三面手”。
1976年,凭借对百老汇演员舞台人生的真实还原,《歌舞线上》一口气拿下9项托尼奖,击败《芝加哥》成为当年的最大赢家。
此次国际巡演,并由巴约克·李执导,她曾在1975年的原版《歌舞线上》扮演康妮,并担任了超过35个国际巡演版本的导演及编舞。即使长年参与《歌舞线上》,巴约克也直言“绝对没有厌烦”,“因为每次团里的卡司都会有变化,一直都能以全新的心情挑战工作。
5岁起就在百老汇剧目中出演过角色的巴约克,因为是一名亚裔而鲜少能获得演出机会。8岁起,她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角色了。当时,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尽管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但《歌舞线上》却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梦想的窗户, “康妮这个角色就是我的故事,一个矮小的亚洲女孩希望成为芭蕾舞者的故事。”
在这部讲述百老汇舞台人生的音乐剧中,作曲马尔文·汉利许及作词爱德华·克雷班将舞者们的告白用简单而美妙的旋律和歌词升华为一首首经典曲目。汉利许曾凭借《往日情怀》和《骗中骗》的电影配乐获得奥斯卡奖,克雷班则在歌曲写作工作坊中崭露头角。
剧中名曲《我为爱所做的一切》《唯一》《在芭蕾中》四十多年来传唱不朽,并被多次翻唱,对戏剧行业及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演四十余年来,音乐剧《歌舞线上》的光彩似乎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减损半分。在她看来,真实是这部作品可以盛演不衰的原因, “我们的工会是不会允许任何观众或访客去围观一场面试的,但现在,你将看到一场真正的面试,你们将看到和听到演员们的故事。”
尽管讲述的是1970年代纽约的故事,但巴约克认为,《歌舞线上》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上演都能引起共鸣,所以,她从未想过从未想过更改故事和时代设定,“一心追逐梦想结果却不尽人意,这种痛苦每个人都会经历。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的观众,都能将登场的角色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联系起来。”
背负着家庭和成长的负累,追逐梦想却遭遇挫折,对自我认知的摇摆和不确定……这是一场面试,也是一出群像戏,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主角,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