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幼升小”的寒假,不少大班家长让孩子提前练起了写字。但有家长发现,孩子从小习惯用左手,用右手写字反而很别扭。“孩子很不适应,而且听说用右手对大脑智力发展更好?”,有家长困惑,到底要不要改。
周到君向身边不少老师了解了下,其实惯用左手的孩子不少,但确实有许多家长会让孩子在入学后改用右手。
曹光彪小学语文老师平丽娜带过多届小一新生,其中不乏更习惯用左手的学生。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不管左手还是右手写字,都需要遵从同样的笔顺笔法,但由于汉字及书写笔画顺序基本是为惯用右手的人设计的,所以左手写起来会有些别扭,尤其对于刚开始学写字的小一新生而言,这种“别扭感”可能更为强烈。
而且,“左撇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可能更为明显,所以有些孩子也会主动要求改为右手。
不过,针对“惯用右手对大脑智力发展更好”这一说法,科学家们却要说——NO!
周到君获悉,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清教授课题组日前就在国际权威期刊《Cerebral Cortex》发表了研究论文,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过比较健康左利手被试中典型的左半脑语言优势个体和非典型的右半脑语言优势的静息态功能网络,从语言系统以及全脑功能架构差异的角度,深入考察了与语言偏侧化相关的神经机制。
先普及一个概念,比较专业的说法,惯用左手叫“左利手”,不叫“左撇子”哦!当然,惯用右手的就叫“右利手”啦!
我们知道,语言的偏侧化与利手性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右利手中超过95%个体表现出左脑语言优势,但只有约75%的左利手表现出这一左侧优势。
但是,是不是这就说明,惯用右手比惯用左手更好呢?
未必!
蔡教授的研究团队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先前研究中分别显示出左半脑和右半脑语言优势的两组被试,分析被试核磁下静息态和词汇生成任务(用于测定被试言语产生功能的偏侧化:词汇生成模块中被试按要求不发声的尽更多的产生以目标字母开头的母语单词;控制条件下被试不发声的产生"baba"音),并使用功能连接(RSFC)、功能连接密度(FCD)及基于图论方法的网络拓扑属性三种分析方法对其功能网络特征进行研究。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清教授课题组于2018年12月18日在国际权威期刊《Cerebral Cortex》发表了研究论文,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过比较健康左利手被试中典型的左半脑语言优势个体和非典型的右半脑语言优势的静息态功能网络,从语言系统以及全脑功能架构差异的角度,深入考察了与语言偏侧化相关的神经机制。
首先,对于语言系统相关区域的功能连接研究发现,两组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左侧额下回与其他区域的功能联系上,且右半脑语言优势组相比于典型的左半脑语言优势组,在这些区域间的功能连接上出现了弱化。
其次,研究发现在语言右半脑优势组中,语言偏侧化程度与功能网络特征间存在明确的联系:额下回偏侧化程度与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和功能连接密度(FCD)指标均存在显著的相关。个体的言语产生右偏侧程度越强,其右侧额下回与左侧脑岛的功能联系越弱,同时与左侧颞叶区域(颞中回与角回)的功能联系越紧密;同时,右侧梭状回的gFCD和左侧楔前叶的lFCD也都与这一偏侧化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这一研究揭示,典型左半脑语言优势和非典型右半脑语言优势的人群,在额下回与其它语言网络脑区的功能连接上有差异,但在全脑组织的整体属性上没有差异。
在非典型语言偏侧的人群中,语言偏侧程度与全脑组织有关系,包括功能性连接、功能连接密度(FCD)和全脑网络拓扑属性。这一研究成果不但为了解语言系统的神经机制及其偏侧化的机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指出偏侧化研究中偏侧程度(而不仅是偏侧方向)对于深入了解语言和其它功能的内在神经机制的重要性。
总之,“左利手”的家长可以放心啦!孩子和右利手的孩子在全脑组织的整体发展上没有差异哦!但是在入学中的适应上,确实要花更多的心思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