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书法篆刻大师高式熊的“静安”情缘,为静安报题写刊头


作者:顾武 李瑛
编辑:施丹妮
时间:2019-01-25 19:01

2019年1月25日凌晨4时,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高式熊先生1921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民建书画院院长、棠柏印社社长。

2013年,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在静安区石门一路挂牌成立。作为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的高式熊亲任主任并收徒指导,让鲁庵印泥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传承。

2016年,高式熊在海上文化中心举行“金石铁笔仁者寿”艺术作品展,展现了高式熊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书法壶刻、扇面、卷幅、原拓印谱;其生活起居照片以及相伴一生的雅玩,如老相机、吉他、半导体收音机等也在展览中展出。

2017年、2018年,高式熊作为静安居民曾多次参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书画活动并担任评委,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社区传承。

《静安报》曾于2016年独家专访了高式熊先生,老先生曾欣然为《静安报》报头题字。老先生侃侃而谈,倾诉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静安情缘。现全文刊登,以作追忆。


九旬书法篆刻大师高式熊的“静安”情缘

刚一见面,你就会被他的热情爽朗所感染,觉得在你面前的系一位和蔼可亲的“忘年交”,全然忘了他是“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家、篆刻家。而当获悉记者是来自新近创刊的《静安报》时,已经95岁的高老更是热情有加:“我对老闸北、老静安感情深厚,如今两区强强联合变身为新静安,对我来讲可是亲上加亲啊!”

出生于1921年的高式熊,11岁时从浙江宁波鄞县老家来沪,随同其父晚清进士翰林、书法家高振霄学习书法、诗文等国学。1936年起,高式熊在父亲好友、著名篆刻家赵叔孺、王福庵指导下,钻研篆刻艺术。1947年,经王福庵、丁辅之等海上名家推荐加入西泠印社,并先后当选为西泠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名誉副社长,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解放前就入社的“西泠印社功勋社员”。他还师从印泥制作大师张鲁庵,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49号秘方”的第二代传承人。

在国内书法篆刻艺术领域,高式熊可谓隶、行、草、篆等字体样样在行,且功底深厚。但在与记者交谈中,这位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的大师,却闭口不谈自己的艺术成就,而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与老闸北、老静安和新静安的情缘。高老告诉记者,自己初到上海时,就住在位于闸北的北苏州路上,苏州河畔来往穿梭的船只、行人是他了解上海文化和世象的第一站。而坐落在静安区延安中路上的“文化名人村”——四明村,则是高振霄在沪主要居住地,高式熊也已在此居住了80多年,见证了他从一个稚嫩少年成长为书法篆刻界名人的过程,可谓感情笃厚。

据高老介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他与闸北、静安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常参加两地的文化展览、讲学活动。2013年,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的“高式熊书法篆刻大师工作室”在海上文化中心揭牌,从此,高老经常在此向书法篆刻爱好者传授技艺,举办艺术作品展览。1月中旬,高式熊还将携手区文化局在此举办“高式熊迎新艺术作品展”。

高式熊先生与记者访谈中

同样,在高式熊和市、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在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挂牌成立,高式熊不但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49号秘方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还收徒传艺,使鲁庵印泥有了第三代传人。2015年12月上旬,高振霄四明村旧居被命名为静安“名人名居”,在揭牌仪式上,高式熊还向静安区文化部门捐赠了高振霄的临帖本。而静安报刊头书法也是高老题写的。

高式熊对新静安区的前景十分看好,表示要一如既往地为区域书法艺术事业干点实事,并以“义不容辞”表达自己的心愿。他再三向记者强调,学习书法篆刻艺术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他设想通过区文化主管部门创办一所公益性的艺术学校,招收一批青少年好苗子,由他亲自传帮带,使中华优秀传统书法篆刻艺术能够实实在在、规范有序地传承下去。“趁我现在精力还算旺盛的时候,让我为新静安多做一点文化艺术培训、推广事务吧!”


图片:赵达 肖鸣亮 李榕樟 朱宇翔 胡越倩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