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丨本镇张马村来了文化创客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1-28 09:38

朱家角镇张马村有六个自然村,保留着完好的河网。这里仅有的古迹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泖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航标。

和许多村一样,张马村也在迅速老龄化,村内8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多位,青壮年大多搬去了城区,“留守”的不到700人。

徐彦强是村里的“新人”。2016年2月,他带着一个小团队做了三个月的驻村调研,既考察了村民,也包括基本的建筑物测绘,水文和植物梳理。调研结果表示:这是一个“普普通通,没什么特点”的村子。

“这恰好是我们想要的,中国好像有个怪圈,但凡有点旅游资源就一定要大做文章,好像除了旅游就没有其他可能。”徐彦强称,他们想找的是一处“零基础”的地方,这样反而没有“负累”,可以跳出旅游,做一点不同的事情。

过去两年,他们陆续租下了村里57栋建筑。徐彦强称,他想用十年的时间打造一处“乡村版的奥特莱斯”。

■ 距离朱家角古镇10公里的张马村。

大司田

2017年7月,这个名为“大司田”的园区正是运营开放。第一批改造好的民房共19栋,其中一栋三层小楼被命名为“酒馆”,只卖一种酒,名为“金不换”。

改造后的酒馆,外部简洁,内部是木质不规则的天花板、灯光和高脚凳。这和几年前徐彦强最初发现的酒气质迥异。

金不换是安徽亳州一个本地品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窖池,使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一个年轻同事回忆,第一眼看到觉得它“土low土low的”,一看就是“专供中老年人”。

“我们希望它的消费者是年轻人。”徐彦强为金不换做了这样的尝试,而张马村的这处酒馆成了它的体验空间。大司田园区正式运营后,金不换成了这里销售最旺的一款产品。

■ “酒馆”内,徐彦强的团队开发研制了一套酒器和衍生品。

“中国不缺好东西,缺的是如何为它们找到市场”,徐彦强称,张马的“实验”就是想在农村做一个奥特莱斯。这和中国人印象中的奥特莱斯极为不同。

目前,上海已有三处大型的奥特莱斯,资历最久的同样在青浦,2006年由百联集团创建,如今它的收益额位列全国奥特莱斯第一。近些年国内奥特莱斯受到海淘冲击,价格优势不再,只能另辟蹊径。

大司田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和独立设计师或是艺术家不断讨论、打磨。共同参与完善产品并不是一个顺遂的过程,一款吹气式打火机是张马村木工俱乐部的试验品,徐彦强称它勉强只能算个“半成品”,成本已经降下来,售价100元,但淘宝上已有同类型的产品,售价最低的只要20元。

徐彦强更看好另一个进行中的服装研发——武术爱好者的日常训练服。“户外运动变得时髦,与NorthFace这样的公司是分不开的。为什么中国武术不可以?如果有一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不再第一反应联想到老年人穿着的那种飘逸松垮的太极服,也能同样时尚,或许会有不同的循环。”

乡村版奥特莱斯有什么

相比耗时耗力的产品研发,张马村这个乡村版奥特莱斯需要更多品牌。那些尚未进入白领消费者市场的轻奢家具用品,或是一些年轻设计团队的产品都成了徐彦强们的主攻方向。

29岁的宋心蕊是大司田的联合创始人,负责招商和市场,她称他们想在张马村里贩卖一整套关于未来都市生活的想象。

在已经运营的19个空间里,有的家具来自丹麦知名餐厅Noma,也有的来自清华美院工业设计团队自创的品牌“有所”。前一阵,他们还谈下和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斐雪派克(Fisher&Paykel)的合作,张马村的消费者可以享受优惠折扣。

徐彦强认为,这里有他们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想象,相比笨重的传统厨具,未来更受年轻人欢迎的可能是空气炸锅这样的小家电。“要么去高级的餐厅吃,要么一切速成”徐彦强笑道。

“风谜”是一个年轻的服装品牌,专注设计功能型服装,他们在张马村有一间展示体验馆,位于“阳光小学”。这里原本是一处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村落空心化和老龄化,学生流失,学校大多撤校或合并。

“当你看到这样废弃的公共空间会觉得很可惜,原本这里可能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宋心蕊和年轻同事们往教室里塞进了多种空间,除了服饰展馆,这里还有木船工作室、俱乐部等等。曾经的学校已经变身成一个“实验基地”,低廉的租金允许不断试错、淘汰、再尝试。

■ 改造后的张马村民宅。

村民公约

大司田在张马村的项目获得了青浦区政府的支持,这里是整个青浦区第一个获得民宿备案登记执照的地方。

2018年,青浦区旅游局开始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出台了《青浦区关于促进民宿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张马村成了第一个试点。

“有了执照,我们就可以合法地在农民自建房里进行商业活动。”徐彦强的团队和张马村签了十年的长期合同,以每年30栋的节奏收入村内的闲置建筑物。“村委有时会主动找来,说哪块地又空了,我们要不要接下来。阳光小学就是这样拿下来的。”

大司田的奥特莱斯提供了一些就业,原本一些中年人需要去临近的城镇打零工,如今已有49名当地村民加入了大司田。“新老村民”由邻居成了同事,村庄的外壳下,生产关系已经在朝都市化的方式发生改变。

除了为民宿和展示区进行维护和清扫,或是在餐厅帮忙,还有一部分人需要负责对张马村进行“长效管理”。这是一个类似于城市物业的概念,大司田通过政府招标承接了整个张马村的垃圾清运、河道的保洁维护和管理,还有其他基础设施。大司田成了张马村的统一管理者,他们制定了《村民公约》,第一批加入大司田的本地阿姨们成了最早的守约者。

十几个年轻的新村民在张马村已经居住了一年多。“这里很宁静,什么功能也都有,商圈、电影院都驱车可达。最方便的是取快递,因为青浦的仓库就在距离我们十分钟车程的地方。”

当然,这样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还要经历市场的检验。产品研发的设想能走多久?品牌的丰富性与市区的购物区或是线上优选店有什么区别?一切问题仍待解答。

来源:朱家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