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企和华为这样的民企相比,已经完全没有竞争优势了。
在1月29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释放科创活力,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专题会议上,来自闵行某国企的市人大代表尤登飞自曝其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科研机构,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国企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尤登飞说:
上海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占了全市经济的50%左右,国企掌握了大量的资金、设备等关键资源,但是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国企创新动力却释放不足,成了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一大‘短板’。
尤登飞认为,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目前的体制机制限制了国企的创新动力。比如说,我们虽然对国企负责人推出了容错机制,但缺乏具体的细化,因此在审计时很难评定主观故意和客观原因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
尤登飞说,因此,在有限的任期内,国有企业负责人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看得见的、能出成果的项目,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他们宁可错过机会,也不愿承担额外的风险,担心创新失败要承担责任。”尤登飞把原因归结于国企考核机制的不足。目前国企考核机制还是侧重于保值增值,由于创新工作考核很难量化,很少列入国企的考核指标,“我们的体系里也就列入一个指标——研发经费在收入中的占比”。
尤登飞说,
部分国企负责人更看重在有限任期内能直接体现成果的财务指标,不愿在那些有战略价值但周期较长的创新项目进行投入。
“另一方面,国企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吸引人才了,而且竞争力还在不断减弱。”尤登飞说,民企可以给科研团队充分的激励,国企虽然也推出了股权激励机制,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很多国企不敢给科研人员更大的激励,担心涉嫌侵占国有资产。
他同时表示,
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也受到企业整体薪资水平的制约,相比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国企的激励严重不足。一些高端人才到国企的越来越少了,跟民营企业不能比。
“最近这两年明显感觉到,我们和华为这样的民企相比,已经完全没有竞争优势了。”尤登飞希望政府进一步推进国企考核机制、容错机制的改革,释放国企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