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翀代表认为,长时间盯着手机,会导致许多问题,比如易患近视、颈椎病等疾病。上学、放学路上专注手机信息或游戏,可能会忽视交通安全。上课和课间偷偷使用手机,会分散课堂注意力,影响学习质量。有些孩子在手机上受到了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更有甚者,因深陷游戏而漠视亲情、厌恶学习,甚至因此休学。因此,如何引导在校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手机,避免滥用手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学校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张羽翀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过度使用手机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比如2018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禁止初中以下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还规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电脑和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
目前,我国有一批针对青少年颁布的法律,上海市也出台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未有明确的禁止或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规定。在实际生活中,上海的一些中小学根据市教委的相关指导意见,也出台了一些适用于本校的规定,来禁止或限制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结合上述情况,张羽翀代表建议上海市出台相关规章办法,禁止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他认为,上海可以先建立管理办法,全市推行,视情况上升为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修订,以体现上海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关心。
在携带规定方面,他建议:在校幼儿园生、小学生、初中和高中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手机,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是残疾学生的特别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得将手机私自带入校园并违规使用。各学校应安装手机保管箱,一学生一箱一钥匙,学生入校时手机入箱,出校时将手机取出带走,以便离校时与家长联络。他还建议家长给学生配备非智能手机(俗称“老人机”),用以替代智能机,满足上学放学路上的通讯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与家长的通讯可以通过老师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