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科幻力作!面对“火星孤儿”,这群中国高中生用高考拯救母星!


作者:孙立梅
编辑:孙立梅
时间:2019-02-11 16:09

随着刘慈欣《流浪地球》《乡村教师》被翻拍成电影、并在今年的春节档上映,“科幻小说”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国产科幻小说“科不足、幻有余”的现状,也引起很大的争议。

日前,科幻作家刘洋的首部长篇小说《火星孤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身为物理学博士的刘洋,较好地解决了“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关系,也献给中国读者又一部值得期待的科幻力作。

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他从2012年开始发表科幻作品,目前已在《科幻世界》《文艺风赏》等杂志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60余万字,连续5年入选《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已出版科幻小说选集《完美末日》《蜂巢》。

《火星孤儿》是刘洋的首部长篇,历时两年多完成。刘洋最初设想的书名是《高考纪事》,后来觉得太过普通,也不够科幻,后来改成了现在这个——既暗示了外星文明所困的位置,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的困境。

如最初的书名《高考纪事》所指的那样,《火星孤儿》的主角是一群中国高中生,他们就读的“近腾中学”,凭借难以想象的另类教学,维持着奇迹般的升学率。而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反抗的种子也在悄悄萌芽。

当近腾内部发生骚乱时,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神秘事件:一辆大卡车无端腾空,无数神秘石碑从地底涌出。最终,人类在衰败的文明中苟延残喘。此时,近腾中学的高中生们,成了人类最后的炬火,最后的光。

复旦大学教授、科幻小说评论家严锋评价《火星孤儿》,“让我想起了刘慈欣的名作《乡村教师》。这两部作品都是从最平凡的角度展开,进而上升到宇宙尺度的奇观,如此巨大的跨越在普通的文学作品中是很难达到的。”  

而刘洋本人在小说后记中表示,小说的核心设定其实来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

“我想,很可能不会有人质疑。

在读研之前,我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两年高中物理。从我的教学体验来看,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仍然是以知识为导向的(直白一点说,就是以高考为导向),教师只是简单传授知识本身,并不关注知识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因此,对于课本上罗列的科学结论,学生们都习惯于毫不怀疑地吸收,而不会去探究它的产生过程,更不会去质疑结论的合理性。

但在我的理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才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博士毕业后,我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通过观察我发现,当前基础科研领域的大部分研究者,包括我自己,都是在对别人的开创性成果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少之又少。这种状况或许和我们长期接受的科学教育有很大关系。”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