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来自高安路一小、包玉刚学校、适存小学等学校的5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在浦东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拿破仑特展”展厅里,仔仔细细地跟着宗臻老师的导览,通过拿破仑的生平,上了一节生动的“世界史课”。
“要是没有这样的导览课,我们估计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一圈,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这样的导览课很赞!”其中一位学生家长冯女士表示。
周到君发现,这类拓展视野、涨知识的“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导览”,在悄然兴起。许多展馆内都能见到民间导览员的身影,尤其在节假日,“跟着导览去看展”已经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热衷的方式。
“清华理工男成人文历史导览讲师
在这些喜欢看展、逛博物馆的学生家长圈里,“宗老师的文化导览课”口碑很好。“宗老师很博学,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非常有了解,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能应对如流,这确实是需要功底的”,一位家长评论。
不过,“宗老师”原本是一枚不折不扣的“理工男”。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他,在世界500强外企担任项目经理十余年,辞职前有着一份收入丰厚的稳定工作。
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喜欢阅读和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读大学时是北京的各大博物馆、画展、音乐会的常客。工作后,借着出差和年假的机会,他每到一地都会找时间考察当地的博物馆和古迹。
三年前,宗臻已经有了全职做文化传播的念头,他尤其想做青少年的历史文化导览课程,但当时的条件尚未成熟。
“一方面是我自己对青少年教育还没有经验,另一方面,当时家长圈里的应试氛围还很浓,所以这种素质类的需求并不高”,宗臻坦言。
情况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传统文化比重大幅提升、以及上海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艺术展览活动,为人文艺术导览课的兴起创造了契机。
去年10月,宗臻开始试着通过朋友工作室,面向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学生招募,主要形式为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和特展导览。目前已讲解过20多场次,包括上博青铜器常设展、喜玛拉雅中心拿破仑特展、唐朝史课堂课等,旁征博引、文史交融的导览讲解。
今年年初,宗臻正式向原公司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导览讲师,“我想做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也看好这个行业。”
上博成私人导览“网红地”
每到节假日,上海的不少展馆里,都能见到一群群青少年甚至成人跟着讲师逛展的场景。“导览师”正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也正是因为新兴,所以许多操作还存在“灰色地带”。
周到君了解到,目前行业内比较平均的价格,一场导览约2小时,人均费用200-300元,门票费用自理。有三五人的“精品小团”,也有十几人的“大课”,根据展览的主题以及导览内容来确定。
根据受众年龄层,还可以细分为面向中小学生及面向成人两种,面向中小学生多以十人以内的“小团”为主,会穿插互动和游戏,甚至还有面向幼儿园孩子的“娃娃观展课”,需要家长陪同,导览内容也更活泼低龄。
在内容设计上,有些讲师是“定期驻馆型”,比如供职于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方小姐就“定点”在上海博物馆,围绕上博展馆内的各个场馆设计亲子导览课程,比如青铜课、瓷器课等等,“我自己平时就喜欢逛上海博物馆,大学读的又是中文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兴趣,所以也喜欢带着家长和孩子汲取展馆里的精华,虽然博物馆里有很详细的讲解,但孩子们逛展需要有更适合的讲解导览内容。”
但方小姐也坦言,其实在博物馆里的私人导览课,目前还属于“灰色地带”。“上博有自己的官方亲子课程,但名额有限,来预约我们导览课程的很多家长都是因为没有秒到上博的官方课”她介绍,导览课的形式就是和家长在博物馆门口集合,然后一起进馆、观展,“我会一直提醒家长和孩子保持安静良好的观展秩序,我讲解时也会注意控制音量,不能影响其他人。”
周到君了解到,上海博物馆因为馆藏丰富,所以也是私人导览课程的“网红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前申请预约绿色通道,早上开门直接进去,另一种更常见的是自行排队,进馆后到某个馆门口集合。
主办方邀请导览师录制音频
导览课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展馆方与导览师携手研发导览资源。
比如在上海中心举行的丝路敦煌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举行的拿破仑展中,都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用手机扫描展馆内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手机会跳转到相应的页面,播放资深导览师Rita为这两个展览录制的详细讲解音频。
比如《丝路敦煌展》的音频导览内容就包括《285窟:四个小洞做什么?用来装粮食吗?》
《窟顶:我们被扣在“斗”里了》《与众不同的打坐僧人》等多个音频,展览过半,这一音频导览节目的播放量就已经冲破4万次;而拿破仑展的导览音频则更像一个个小故事,《14岁时的亲笔信——法兰西皇帝却不是法国人》《拿破仑在军事学院的几何书——数学天才拿破仑》……
在喜马拉雅app上的《绘声绘色看展览》栏目里,也能找到这两个免费专辑。不少家长表示,导览专辑内容确实丰富,在展览现场听得意犹未尽,孩子回家后还订阅了专辑慢慢听。
“这种把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内容挖掘出来,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给孩子听的导览课真的很好,家长一般不可能有那么专业的知识储备,我们试过一次后,孩子就迷上了这种形式,现在每逢节假日就会搜索有没有类似的展馆导览课”,一位家长表示。
“目标是每月推出一门全新课程”
一场5-10人,人均二三百元,看上去这钱赚得很容易,但其实背后是多年的积淀与一直不懈的努力。
以宗臻为例,一场展览的准备工作就包括:熟悉展览时间、场地、展品等信息,撰写讲解大纲,查阅各类资料,撰写讲稿,收集各种辅助材料(视频、游戏等),讲稿会根据现场反馈不断修改更新;每场展览都是一次主题研究,需要对其涉及的历史、文化、艺术甚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作一番深入考察,而且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讲稿与互动内容,甚至要研究中小学的相应教材,把教材内容也结合进去,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小众的,大展不可能天天有,一段时间内最热门的展可能也就一两个,而且学生观展又集中在寒暑假,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优化内容、推陈出新很重要。”宗臻透露,他最近还在和同伴一起,开发新的常设展课程、特展课程和短途游学课程(可以在周末双休日或三天小长假完成),并为暑期长途游学课程做准备,“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每个月推出一门全新课程。”
此外,专业人士进行导览,也成为趋势之一。
如一家机构就推出了苏州博物馆三天两晚的博物馆游学,由一位曾参与国家清史工程和《苏州通史》等重点科研项目的苏州博物馆研究专家、历史学博士进行导览讲解,并游览苏州丝绸博物馆、寒山寺等景点,总收费为1880元/人。
“长期来看,这个行业也会形成名师效应”,宗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