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曾经只需调到20%的音量,渐渐就调整到了50%,甚至100%?
世界卫生组织2月12日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将近所有年轻人的半数。听力损失的定义是:成年人听力损失超过40dB,儿童超过30dB,应该佩戴助听器。
这是因为,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造成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
怎么办?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使用音频设备不超过1小时;在安静环境下将音量设置在不超过最大音量60%的舒适水平;使用降噪耳机,在音量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听清音乐。
换句话说,对爱听音乐的人来说,保护耳朵除了限制时间,还可以考虑把耳机换成降噪耳机。降噪耳机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降噪耳机?这就来看看吧。
降噪耳机和普通的耳机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大多数耳机都是被动降噪耳机。无论是贴合耳道的入耳式耳机,还是耳杯紧贴耳朵的压耳式耳机,它们都使用了物理的方式减少外界声音的干扰。这年头想买到平头耳塞,真的是越来越难了。
更多时候,我们说降噪耳机的时候指的是主动降噪耳机。它降噪的方式更高科技一点,在侦测噪音时,会形成一种与噪音相等的反向电波中和噪音。在你听来,就是“世界突然变清净”了。
就周到君的个人经验来说,戴上降噪耳机就可以把音量降到最低一格了!原来自己的耳朵没有那么差,只是世界太喧嚣。
对付地铁的轰鸣、熊孩子的哭闹,降噪耳机都称得上“提升幸福感的利器”。较为高端的降噪耳机还有环境音模式,你可以选择开启环境音,利用麦克风拾取站点播报等外界声音再夹杂在音乐中。
但降噪耳机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充电,有耳压和听诊器效应,音质比不上同价位的耳机,低价和高价的产品差距较大,买一部好的降噪耳机投资在千元以上。
世上安有两全法,不负耳朵不负钱?
降噪耳机的“霸主”无疑是BOSE。BOSE的创始人、麻省理工教授Amar Bose在上世纪70年代为飞机上听不到音乐所困扰,为此开始设计降噪耳机。BOSE在20余年后推出了第一款消费级降噪耳机,陆续推出的QC15、QC20、QC30、QC35都有众多拥趸。
不过,BOSE的主要问题是贵。根据2019年2月16日京东自营价格,最便宜的QC20售价2098元,最贵的QC35第二代售价2888元,对多数非耳机发烧友来说可能超出预算了。
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降噪耳机。从与BOSE一样走高端路线的索尼,到走性价比路线的小米,现在体验降噪耳机的门槛并不是很高,接下来我们不妨从价格、便携性和质量三个角度挑选一部最适合自己的降噪耳机。
降噪耳机的价格分区大略可分为500元以下的低档,500-1000元的中档,和1000元以上的高档。
在500元以下的档次,主要的竞争者主要是华为和小米两家。小米的降噪耳机Type-C版仅售299元,适合作为“年轻人的第一个降噪耳机”体验;华为的价格甚至可能比小米更低,AM60和AM185目前的价格分别为269元和259元,第三代CM-Q3售价399元,同样值得尝试。
相近价位的飞利浦由于更新较慢,不太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体验的需求,因此不是很值得购买。
大多数降噪耳机都是头戴式耳机,从而达成被动和主动降噪两开花的效果。但这也给出游造成了不便——行李都是越精简越好的,头戴式耳机折叠起来也颇占地。
因此从便携性的角度出发,降噪豆式样的降噪耳机最值得推荐。索尼的WF-1000X售价999元,大小比Airpods稍大,携带方式也是收纳盒即充电盒,同时拥有主动降噪功能。类似设计的还有华为的Freebud,售价同样是999元。
如果你是买电器一定要一步到位的壕,那么直接上BOSE QC35 II或索尼WH-1000XM3吧!这两个大品牌的旗舰产品几乎不分伯仲,被诸多评测评为“神仙打架”。
两者降噪、音质、佩戴舒适度都差不多,都是头戴式,就连价格也紧紧咬住,BOSE QC35 II当下的价格是2888元,索尼WH-1000XM3则是2899元。到这个地步也可以参考玄学——一般来说,BOSE的降噪更好,索尼的音质更好。
由于头戴式耳机不适合夏天使用,你还可以选择买两家颈挂式的次旗舰BOSE QC30和索尼WI-1000X。
你愿意为“安静”投资多少钱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