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路休闲街升级改造将在年内完成,251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将进行空间改良、资源共享等标准化建设,苏河湾地区将从历史遗产集中区向滨水公共艺术走廊的转型……今天下午,静安区“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部署2019年静安区“文化强区”重点项目任务。
“时尚+商业”、“文化+商业”、“艺术+商业”、“历史+商业”………南京西路11条纠结正在升级改造中,吴江休闲街整体升级改造将在年内完成,并正式开街。改造后的吴江路将充分依托步行街人气带动效果和地铁线交汇的强导流作用,进一步延展吴江路的美食标签和时尚文化,让吴江路这条“背街小巷”变得有“厚度”,并向“街区”、“街群”方向发展。
同时,时尚地标“吴江路”将与历史文脉地标“张园·丰盛里”项目形成业态对接,呈现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碰撞、和谐统一,在繁华的南京西路商圈将酝酿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未来,吴江路和张园将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厅”。
此外,静安区还将细化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等11条文化休闲街的业态布局及休闲体验品质提升措施,鼓励沿街底层界面设置文化休闲消费等业态,街道两侧界面80%以上集聚文化休闲娱乐消费等业态,结合周边地块现状情况布局重要文化设施,植入文化功能,提升街道街文化休闲体验感。对于静安寺地下广场、茂名路等夜间活动区,进行规划研究,提升休闲体验,塑造24小时活力街区,鼓励酒吧、咖啡屋、文创商店、文化演艺等业态的集聚,增加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引导增加音乐表演、俱乐部活动等。
未来,南京西路将从中央商务区向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中央活动区全面提升,建设成为世界级街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演艺、休闲、娱乐等功能集聚区;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资源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创新空间与创新街区,发展时尚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集聚现代文化创意品牌,集聚新媒体、互联网等创新业态。
为了让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更加靠近居民区、分布更均衡,静安区今年将新建成的十个“灰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两个24小时自助式图书工作站、完成251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空间改良、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等标准化建设……让市民真的能感受到“十分钟公共文化圈”的便捷服务。
据了解,北站街道今年要建设10个全市通借通还的“蒲公英”微图书馆,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家门口就可以借还图书的便民服务;引进100场各类公益演出、赛事活动,推出文艺“周周演”和体育“周周赛”,不断丰富社区居民和社区白领业余生活;配送1000小时线下和线上各类公益文化培训课程,推进文化老师(指导员)进社区、进小区,让居民文化团队就近享受文化配送服务;发放10000张社区公益电影票……
曹家渡街道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居住型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大都集中在街道的西南部,为了解决活动阵地布局不均衡的矛盾,曹家渡将以更加开放灵活的姿态,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圈”建设。目前,22个“图书漂流点”遍布曹家渡的居民活动室、小区楼组、楼宇企业和公益场所。此外,还将在万航渡路、武定路、武宁南路等街角路口,新建一批文化主题的街景和地雕,艺术化的呈现曹家渡的历史变迁、百年中行别业的美好社区生活。
苏河湾地区定位为“迈向世界级滨水区”,今年要将苏河湾地区实现从历史遗产集中区向滨水公共艺术走廊的转型,重点依托苏州河滨水空间及沿岸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改造新建文化艺术空间,形成开放活力的滨水公共艺术走廊。
据了解,今年静安区将通过对苏河湾沿线相关历史风貌地块的评估,确定地块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结合功能研究等,初步形成地块的风貌保护实施方案。
作为“海派文化之源”,北站街道有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站址、华商第一家缫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商会,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商标、中国第一个具有西方法院色彩的“新衙门”、中国第一个放映电影的私家园林等,华商、金融仓库、铁路、海派文化、石库门、红色文化等元素。北站街道今年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度,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静安区还将结合华兴-安康片区历史风貌保护评估,规划扩建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点),对吴昌硕故居博物馆、虞洽卿微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植入文化功能。进一步加快推进宝矿洲际中心节点门前公共绿地、下沉式开放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及文化场馆开心麻花剧场的建设及植入社区文化功能,推进三层楼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