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表演、非遗集市、猜灯谜……杨浦区“元宵行街会”热闹不停


作者:何雅君 姚沁艺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19-02-19 17:03

挥舞的红绸、舞动的“巨龙”、响亮的号子……今天(2月19日),2019年杨浦区环同济第十五届“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活动在苏家屯路拉开序幕。

周到君从杨浦区了解到,本次活动不仅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团队带来精彩表演,还设置了“非遗集市”,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工艺品,让居民了解非遗、感受文化。此外,为了凸显元宵特色,活动还设置了猜灯谜环节,猜中灯谜的居民可以去四平文化中心兑换礼品。

长三角非遗文化团队传达元宵喜悦

现场的锣鼓声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从苏家屯路出发,载歌载舞同居民、观众互动。据悉,本届“元宵行街会”专门邀请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非遗文化团队进行表演,把最具特色的长三角非遗项目请到四平社区。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手狮灯”表演队一出现,就将现场气氛带动了起来。周到君看到,队伍由1人引球,6人玩手狮,4人锣鼓伴奏。通过“绕花”、“苏秦背剑”、“地趟”、“盘桌拐”、“倒立旋转”、“过江”、“金鸡独立”等传统动作,引得观众喝彩。

“手狮灯”非遗文化传承人韩正平介绍,“手狮灯”据具有灯具精美、舞蹈技巧难度大、节奏欢快等艺术特点,能衬托节日气氛。“我们以前虽然也接到过外地类似的表演邀请,但这次的平台很大,可以和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团队互相交流,更能帮助我们学习。”韩正平这样说道。

上海港码头号子队还没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震耳欲聋的号子声就已响起。身着喜庆表演服的爷叔们敲锣打鼓,以粗犷、律动的舞台动作,向大家展现积极顽强的码头号子文化。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洞庭红艺术团的“东山台阁”表演、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的荡口马灯表演也都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除了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艺术团队,来自各区及街道的艺术团也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舞蹈队踏歌起舞、艺术团鼓号齐鸣,传达着欢度元宵佳节的喜悦之情。

16位手工艺人亮相非遗集市

除了行街展示,本次闹元宵行街会还设有非遗集市,特别邀请16位非遗类手工艺人以及街头艺人现场制作工艺作品,与社区居民现场互动。

四平路街道的区级非遗项目“海派布艺画”展位前,非遗传承人孟新民正捧着一副布艺画和居民交流。周到君在展位上看到,这些布艺画多以花卉、节庆为题材,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孟新民介绍,“海派布艺画” 由几块布、几张硬纸板、一点儿棉絮,经过精心的拼贴、绘画、缝补而成。她说:“事实上,布艺画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海派布艺画讲究用料和颜色。用料必是真丝,染成渐变色使用。颜色虽要艳,但更要高雅,这才符合我们上海老百姓的审美。”

在“麦秆画”的展位前,一副由麦秆制成的“定海桥”画被许多居民围绕观赏。据悉,麦秆画是杨浦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陈奇荣告诉周到君,麦秆画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是能工巧匠们制作给宫廷观赏所用,后来才流传到民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麦秆画成为了上海工艺美术品厂的拳头产品,但多为外销,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美术专业出身的陈奇荣70年代初接触到麦秆画,已经制作了40多年。“麦秆本是废弃物,农民大多一把火烧掉。但这样既浪费又污染空气。而麦秆画能将其变废为宝,在今天也被赋予了环保的意义,这也是我如今推广它的原因。”他这样告诉周到君。

在非遗集市上,还有微雕、江湾面花、竹笔逆锋倒书、风筝制作、棕榈叶编织、剪纸、杨树浦大龙灯、瓶中船模、中国结、草编、葫芦雕刻、盘口制作、气球造型等特色民俗项目,都受到了居民的喜爱。

视频:姚沁艺
图片:姚沁艺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