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上海最迷你“儿童公园”,艺术装置可当滑滑梯跷跷板,就在杨浦区阜新路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19-02-20 17:47

杨浦区阜新路近鞍山路口,同济大学围墙外的一段人行道旁,一组亮黄色的户外儿童游乐装置夺人眼球,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里荡秋千、滑滑梯,玩得不亦乐乎。

周到君了解到,这段仅有80米的狭长地带,可以称得上是全上海最窄、最迷你的儿童公园了。这里地方虽小,每天却都能吸引无数孩子驻足逗留。而为这段狭长地带施以“魔法”的,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四平路街道的一次合作。

“雕塑字”实为儿童娱乐设施

四平路街道辖区内的阜新路并不宽,除两条机动车道和两条非机动车道外,就是栽种着行道树的人行步道。而在鞍山路以北、彰武路以南的这一段阜新路上,道路西侧的人行步道与别处明显不同。狭长的步道几乎被等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侧是行道树、步行地砖和盲道,内侧却是由红、蓝、绿等彩色色块组成的塑胶步道,用数小块绿化带与外侧隔开。步道上有五个亮黄色的装置,仔细看,能辨识出北面三个装置是英文字母和符号“D&I”的变体造型,南面两个是汉字“四平”的造型。

周到君观察发现,这些装置并非普通的装饰性雕塑,还带有儿童娱乐功能。字母“D”的侧边开了口,底部铺着有坡度的木板,可供两个孩童钻进去,并肩靠在木板上聊天、休息。符号“&”的一侧是装了塑胶踩脚垫和扶手的爬架,另一侧是滑梯。要想玩滑梯,孩子们就得先攀上爬架。字母“I”被设计成带有立体感的门框,中间吊着秋千。

汉字“四”像一个镂空的大门框,供行人穿越。汉字“平”的下方用金属板架起了跷跷板。除了跷跷板可供成年人陪伴儿童一起乘坐外,滑梯、秋千的高度都适合孩童单独玩耍。

昨天下午四时许,周到君在这里站了十多分钟,看到好几位家长带着孩子光顾这些游乐设施,还有一些孩子则结伴而来。他们大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两个女孩爬到“D”字木板上做游戏,一位爸爸帮着孩子推秋千,几个男孩轮流攀上爬架玩滑梯,还有的小朋友牵着大人的手在装置间钻来钻去。

一位陪着孙子来玩的阿婆告诉周到君:“小孩子要多活动活动,不要一天到晚闷在家里。这地方虽然不大,但是离家近,造得也挺漂亮,小孩子喜欢过来玩。” 

高校力量参与改造,让社区更有趣

这个迷你儿童公园诞生并不久,这地方曾经是什么样?周到君查阅资料后发现,改造前,这里外侧就是人行步道,内侧是一片空地,中间的绿化带有点杂乱。让它大变样的,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四平路街道合作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第四季。

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周到君,四平路街道是典型的工人新村集聚地,居民多、生活便利,但公共空间环境老旧。“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从2015年开始,已持续了四年多,希望借助辖区内高校同济大学专业设计团队的力量,用艺术和创意将街道的角角落落进行改造,使其“旧得精致,老得有味”。

阜新路这片“迷你儿童公园”的改造,是第四季的重点项目。当四平路街道将设计权限赋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后,师生们通过在街头观察路人、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访谈了解居民的需求,才有了在人行道空余地带嵌入儿童设施的创意,并在获得相关管理部门许可后将其变为现实,打造出了既有四平特色、又有人情味的社区迷你儿童公园,由街道进行日常管理。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供的设计图

为了让这个空间更美观,由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社区企业、创生点志愿者组成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营造队还对绿化带中的6个花坛进行了认领维护,并对公共空间的日常状态进行使用反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认为,学院的知识、创造、人才和资源溢出校园进入社区,给社区带来了活力,在社区试验的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的科研转化,此次改造就是很好的例子。四平路办事处副主任沈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街道希望继续通过高校力量重塑社区剩余空间,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让社区居民过上更有意思、更有品质的生活。

此外,周到君还了解到,同济大学与杨浦区街镇的合作不止这一项。为了让同济大学教授走进社区主持微更新设计,杨浦区已与同济大学签约,聘请12名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对接全区12个街镇,为该街镇社区更新工作提供长期的指导和咨询。在此过程中,教授们会带着学生组成设计小组,深入街区走访、调研,由设计小组提出更新方案,并逐步完善。

图片:未署名图片均由何雅君摄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