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上海人“蜗居”的真实画面,被他记录下来了


作者:韩小妮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19-03-02 19:34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均由周明先生创作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均归周明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结婚办喜事或是乔迁新居这样的场合,上海人很少在家里拍照。

一来,胶卷比较金贵,要留到出去游玩的时候拍。

二来,“住房紧张”几乎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家里一小,就容易显得杂乱。

这是上海人的“里子”,是上不了台面的。

然而,摄影师周明却花了五年时间,走访了上千户居住困难的家庭,记录下90年代上海人“蜗居”的现实状况。

由于某些原因,这些照片被周明束之高阁了二十年。如今再去翻看它们,画面已成为历史,却更有一种震撼力。





■从曹家渡的一幢高楼俯瞰,下面是成片的老房子,造得相当密集。


■住在张园的一户人家,这一地块的居民最近正在搬迁。


■尽管空间逼仄,墙上挂了两幅年历作为装饰。


■三湾一弄的弄堂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原来楼梯下搭建了厨房,开两个孔采光通风还可以传菜。


■弄堂当中搭出一个小房子,也就一个多平方。


■天气好的时候,大家赶紧在弄堂里晾晒衣被,有时还要争抢“地盘”。


■夏天由于房子小过于闷热,许多人晚上就睡在天目路上,有人甚至把席子铺在横道线上。


2015年,周明和摄影学者林路在外滩美术馆就“90年代上海摄影的底蕴”这一话题进行了一次对谈。

在这次讲座上,周明展示了一组他在1992年-1996年期间拍摄的、反映当时上海人居住状况的照片。

其中,甚至有张照片是周明去林路家做客时随手拍下的,林路自己都忘了。

那时,林路住在太原路上的一个石库门弄堂里。他是在一间小阁楼里结的婚。


■林路曾经生活的小阁楼,一台当时很稀奇的电脑占用了不少空间。


照片上,阁楼的空间有些紧迫,屋顶倾斜下来,最矮的地方人很难站直身子。

但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林路正在打无绳电话,而他的女儿正在一旁操作一台电脑。——无绳电话和电脑,在90年代可都是新鲜事物。

这或许是当时很多上海人生活状态的写照:居住环境是那样的窘迫,但上海人依旧对新鲜时髦的事物抱有热情和好奇。

那时,周明正在为自己的“住房难”摄影专题搜集素材。在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上海的中心城区,探访了上千户普通家庭。


■刚下完雨屋顶漏水,房间里摆了许多接水的盆。


每走进一户人家拍摄,周明都会记录下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住址、户主姓名、居住面积、住房实际困难等等,写在手工冲洗的样片背后。

这些资料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人“蜗居”的现实状况。


■搭阁楼是拓展空间的最佳手段,老房子里常有鼠患,养只猫很有必要。


可惜的是,一家杂志社借去了样片,却不慎弄丢了。没有备份过的文字资料就这样随着样片一同遗失。

失去了如实记载的文字,这组纪实摄影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打了些折扣。

周明将底片束之高阁,要不是为了外滩美术馆的那次讲座,他已经很多年没有翻看过它们了。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里,两家人为了开拓空间,各搭了一个阳台。


然而当这些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画面本身就有一种无声的力量。

看到台下热切的反应和眼神,周明这才决定把这批“雪藏”了二十年的照片重新拿出来。

最终,周明整理出了600多张照片,这个专题后来被命名为“上海蜗居”。




起意拍摄“上海蜗居”,和周明的个人经历有关。

他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多年,却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孩子看书的时候独享全家人吃饭的餐桌,老人为了不干扰她而走开了。


因为父母在部队工作的关系,1960年,周明出生在西安。随后,又相继在无锡、东北、北京等地生活过。

一直到1975年,他15岁的时候,才跟随家人来到母亲的家乡上海定居。

“如果现在你问我是哪里人,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上海人。”周明说。

“但是刚来上海的时候,人家问我:你哪儿人啊?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到底是哪儿人啊?没法说。”


■屋主得意地告诉周明,斗室里多一些镜子,可以使房间显得宽敞明亮。


童年时四处迁居的经历,使得周明能够用较为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上海人的居住状况。

刚刚搬到上海来的时候,由于父母的房子还没有分到,一家人在大沽路上的外公家寄居了一两年时间。

“外公家住石库门房子。上海典型的民居是怎么回事情,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周明说,“什么灶披间啰、晒台啰、天井啰,这些词以前都没有接触过。”

“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邻里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是经常要闹矛盾,但是大家又互相关心。这个感触就非常深。”


■一个煤炉代表一户人家,由于空间狭小,烧饭不能同时进行。


不过很快,周明家的四口人就分到了虹口区多伦路上的两室户房子。“按照当时上海住房的平均水平来看,我们的幸福感是蛮强的。”他说。

以一个“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眼光来看上海,周明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上海人居住条件的窘迫。


■北京西路上的一处石库门,因为层高比较高,搭了阁楼。


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的人口发生了急剧的膨胀。

一方面,大批知青返沪,50年代高峰期出生人口进入婚育年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来沪打工的外来人员逐渐增多。

这样一来,给上海的住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曹家渡的一个弄堂,夏天大家默契地约定好,天黑前男人洗澡,10点以后女人躲进弄堂最深处洗澡。


1985年,上海市区180万住户中,按国家部颁标准统计竟有89.98万户困难户,几占市区住户一半。

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的拥挤户有21.6万户。

1986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平方米。


■虹口区的虹镇老街,由于私房多人口密度大,属于市区里改造较晚的地块。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