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亭镇丨太赞了!安亭这群手工达人,废物变宝物,巧手制妙品,一起去看看!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3-06 21:22

在安亭镇的30个社区里,有这样一群手工达人,他们倡导废物利用,传播低碳理念,通过艺术构思,用灵巧的双手将各种废旧物品精心制作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手工艺品。

一起去看看:

他家像个艺术馆

红梅社区黄文浩的家,好像一座微型艺术馆:铁皮做的军舰、竹签做的黄鹤楼、树根做的龙虾、枯枝做的孔雀、海螺做的烟灰缸、芦苇做的老虎……每一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都饱含着黄文浩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79岁的黄文浩,年轻时在海军服役,曾用废旧铜皮,制作过一艘护卫舰模型,方向盘可旋转、门窗可打开,就连“大炮”都能360度转向……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捣鼓”喜欢的手工艺品制作。出门走在路上,他会习惯性地寻觅废木料、包装带、水果篮、硬板纸、坚果壳、旧铅丝、废竹片、破瓦块。

将废品捡回家后,黄文浩要对它们进行一番洗、锯、砍、刨、刷。爱干净的老伴没少抱怨:“老头子像个捡破烂的,家里更像加工场。”可看到这些废品“变脸”后成为一件件精美漂亮的手工艺品,老伴也变成了支持者。她不仅主动打下手,还出谋划策当起“内参”。黄文浩用的工具也全是顺手拈来:菜刀代斧子、剪刀代钳子、硬币代圆规。除了锯条是买来的,其他全是“零头搭角”拼凑来的。

近年来,黄文浩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分享手工制作的乐趣。他还代表社区,参加市、区、镇举办的各类科普创作和达人比赛。2015年,黄文浩被上海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学生活大使”。2017年,他用废塑料瓶等制作的“宇宙空间站”,获上海市“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模型制作比赛老年组一等奖。

黄文浩的足迹遍布家乡各个角落,他把质朴的人文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到作品中。位于震川中学的“弥陀桥”,据推断建造于三国时期。为了展现拱形石板桥的原貌,黄文浩和老伴“挖空心思”,最后采用废弃的同色地板石料拼接而成,形态古朴逼真。黄文浩制作的微型黄鹤楼,全部用烧烤竹签搭建,走廊、大厅、墙壁还采用了镂空法,作品精致漂亮,别具一格。

废枝残叶留芬芳

在迎春社区居民毛红梅眼里,随地掉落的废枝残叶都是宝贝。18年来,她用这些废弃物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画。

毛红梅的家里,挂满了用废枝残叶制作的手工艺画,内容涉及人物、山水、植物、花鸟鱼虫……

一幅高60厘米、宽50厘米名为《不忘初心》的作品,高大的树底下,一女子正静静地做着手工,形态逼真,层次分明,宛如绚丽多姿的油画。

18年前,毛红梅在国外的商店里看到过几本树叶画册,从此她喜欢上了手工画。回国后,她试着捡来一些废枝残叶,参照画册中的说明和图案临摹。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毛红梅的手工制作技法越来越娴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选材上,她还大胆将废弃的花草藤蔓及蔬菜叶子等融入作品中,使画面更丰富。

每次出门买菜或锻炼,毛红梅总是习惯随手捡一把废枝残叶回家。”有人神秘兮兮地问我,是不是中药秘方?”毛红梅笑着说。在她家里,摆放着一堆堆用塑料袋包装的枯叶,分门别类,乍一看确实像中药材。毛红梅说:“这些‘老古董’,都是我10年前捡来的。”

毛红梅捡回家的废枝残叶要经过筛选、修剪、晾晒、平整等多道工序才能使用。对一些含水量足的花苞、草根、蔬菜叶,需反复多次脱水晾晒,以防生蛆发霉。制作手工画时,她用的工具只是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牙签和一瓶胶水。先根据不同材质或撕、或剪成所需的拼料,并在每个拼料背后粘上少许胶水,待画面修改确定后再最后固定,一幅画就此完成。

毛红梅的画风朴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身在其中的感觉。电视上、报刊上、旅游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她创作的源泉。她的画只送不卖,亲戚朋友家里挂的画,都是经她“精雕细琢”赠送的。前不久,她为了给小叔制作一幅《农家小院》,足足花了4天功夫。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来向毛红梅“取经”的姐妹们越来越多。为此居委会成立了“名城苑花叶留芳手工创意坊”,大家在毛红梅的带领下,一起捡废料,一起搞创作,成了小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八十岁始学制花

提起昌吉东路社区米兰公寓的“花婆婆”沈小凤和她的手工艺活儿,居民们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沈小凤86岁了,但她制作的手工艺品依然“弹眼落睛”。

沈小凤的卧室,充满童趣,橱柜里、桌子上、沙发上、窗下摆满了用纸做的儿童服饰、蛋壳做的不倒翁、白泥做的蚕宝宝、糖果纸做的风铃、碎布做的蝴蝶、红包袋折的小纸扇、电线绕的树枝、泡沫做的向日葵以及丝袜做的各色花儿,琳琅满目,创意独特。

俗话说60岁学吹打,沈小凤“出道”晚,到了80岁才在一次居委会举办的手工课堂中,学起了花卉制作。由于年纪大,她总比别人慢半拍,可她不气馁,终于熟练掌握了花卉的制作技巧。后来,沈小凤还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又自学了剪折纸、画画和泥塑制作。

沈小凤从小对花情有独钟,她制作的花从不照搬别人,她将水果外面的泡沫套稍作修剪,制作出的花儿立体感强,既简单又美观。沈小凤的剪折纸和泥塑作品构思巧妙,新颖出奇,用白泥制作的天鹅、蚕宝宝、蜻蜓、青蛙等小动物生动可爱,色彩丰富。

沈小凤还认年轻社工王叶夏为“干女儿”,几乎每天都要与她讨论和交流作品创作中的“细枝末节”。“沈阿婆真了不起,她小时候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自从学会了手机上网和打字,现在与我们交流起来可新潮了,句句都是当下的流行语。她还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手机小软件做成了一幅幅镜框画,配上音乐,发给亲朋和邻居。”王叶夏说。

沈小凤为人热情,关注公益,大力宣传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她每年将废旧物品制作的大量手工艺品无偿捐给居委会,用于装扮小区或对外交流。

变废为宝成达人

在安亭镇,像这样的民间手工达人还有许多,虽然他们的“工龄”长短不一,技法大相径庭,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同时用行动积极倡导废物利用,传播低碳理念,美化家庭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制作课堂在社区遍地开花,如废布制作、废纸制作、废毛线制作、废果壳制作、废塑瓶制作、废木料制作、环保酵素制作……不仅吸引了老年人、中青年,甚至还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场夫妇档、老少档同做环保手工场景随处可见。

那天,我们采访黄文浩时,他的女儿正好带着2岁的孙子回来。看到黄老伯正在制作安亭的古桥——兴安桥,小家伙急忙拿来奶奶的手机,“太公,我要为您拍一张照。”俏皮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来源:安亭观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