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一代山水画名家。独创的“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1959年,其与画家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更使其大名无人不晓。
■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1月,浦东新区周浦镇启动了第一届“傅雷杯”上海最美家书征集活动。没想到的是,14封来自傅抱石的亲笔手写信也出现在了征集家书中。傅抱石的亲笔信怎会在周浦的一位老先生手中保存完好,甚至有14封之多?
■唐品璋展示傅抱石的亲笔书信。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信件的拥有者唐品璋老人的家中。
1943年出生的唐品璋今年76岁,平时并不多言,但提起珍藏的这些书信,老人便变得健谈起来。
原来,傅抱石的这些信件都是写给他叔父唐遵之的,两人从1962年开始通第一封信到1965年,差不多四年间,始终未能见上一面,却互相引为知己。直到1965年9月,傅抱石因病去世。这些信,堪称傅抱石最后岁月的见证人。
说起来,唐品璋的叔父唐遵之也是位摄影圈的名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摄的作品《妈妈,到那边去》,曾在世界好手云集的莫斯科艺术摄影展上获银质奖。在香港工作的他除了摄影,还喜欢欣赏、收藏中国书画,是中国书画“追星族”中的一员。
■唐遵之的获奖摄影作品《妈妈,到那边去》。李芹翻拍,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众多书画名家中,尤为欣赏傅抱石的作品。只要有傅抱石的画作在港展出,或者是藏有傅抱石画作的画铺,他总是会反复前往欣赏。
“当欣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激发了叔父的勇气,”唐品璋告诉记者,1962年,唐遵之很冒昧地写了一封信给傅先生,坦言自己对他画艺的仰慕,“颇有点小粉丝的味道。”唐品璋不无幽默地品评道。
或许是信件里洋溢的热情打动了傅抱石,让唐遵之意外的是,傅抱石给他回信了。“你看这信笺,大小不同,还印有不同的底纹,这一手书法也是潇洒异常。”一边翻着傅抱石所写的手书,唐品璋一边回忆傅抱石与叔父神交的点滴。
从日常琐事,到画作欣赏,再到名家品鉴……两位在信件里你来我往,仿佛伯牙与子期般的人间知己。随着两人越来越熟,唐遵之按捺不住心中的念头,大胆向傅抱石提出了求画之举。
没想到的是,傅抱石回信称:“神交如此,可感、可幸。石因身体关系,在此休养。雅嘱当遵画,唯乞稍假时日耳。”
这个“稍假时日”并非是托词,傅抱石在病中挥毫,画了一幅138.5×36.5cm《古今输赢一笑间》的立轴,画面为二老弈棋后在桐荫下散步。并署“西湖并记”。这幅人物立轴精妙不凡,傅先生题“西湖并记”的画,更是少见,珍贵异常。
一般人求得名家画作,自是捧在手中感佩不已。偏偏唐遵之不是个按理出牌的人,他在信中竟然说“此画与家中已有画框大小不符”,希望傅抱石能以家中画框尺寸画一幅斗大草堂图。斗大草堂,正是叔父在香港的书斋名。
傅抱石即致信叔父:“斗大草堂图当遵命涉笔,意思意思,画面上要刻划‘斗大’,倒非易易。一笑。此画一俟贱体稍好,即行开始经营,想短期内定可寄奉高评也。”不多时日,尺寸102×32.8cm的《斗大草堂图》又飞到了斗大草堂之内。
在唐品璋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幅《斗大草堂图》的摄影件,原作在唐遵之先生回国安度晚年时,已交由拍卖行拍出。
气势宏伟的山峦瀑布,绿荫如盖的古树……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草堂内二位高士赏画如痴,草堂外两位闻讯的好友联袂而至,四个人物虽小,但神态逼肖,互相呼应,让人爱不忍释。
在寄该图时,傅抱石还在附函中风趣地写道:“随函附上‘斗大草堂图’一帧,敬乞法赏,并希高评是幸。画中草堂,并非‘斗大’但亦不壮丽,尽供画友三、四,煮茗读画,想必先生必具此风光也。”
后来,唐遵之与傅抱石有书信之交的消息被好友们知道后,纷纷请他代以求画。在经得抱石先生同意之后,询问傅先生“润例”如何?傅先生回示曰:“过去与现在,均无此物,盖素来反对以尺寸计艺术也。所谓‘润例’,乞不必拘拘,随意惠酬可以。”
说起来,那段时间的傅抱石生活也颇为艰难,因为他的长女因身心受创患下痼疾,需要在海外购药,所以大部分墨润都转充了药款。“叔父不但为傅抱石在外购药,还常常替他买笔。”唐品璋指着其中一封信说道:“你看这三支笔,大小不同,都是傅抱石亲手所画,为的就是让叔父这个外行不要买错东西了。”
原来,傅抱石早年曾留学日本,使用一些日本纸笔较为顺手,当时国内难以寻觅,便将购买事宜委托叔父。记者在信上看到:大小不等的三支毛笔,上刻有鸠居堂、纯狸面相的字样,代表的就是日本“鸠居堂”所制画笔“纯狸面相”。
有图有文,唐遵之不负傅抱石所托,亲赴东京为其置办,令他十分感动。“除了画,傅抱石偶尔还会写点英文单词或者字母,在整个竖式信件中倒也显得有些特别”,傅抱石的书信遵从由右及左的传统书写顺序,配合他的一手毛笔字,倒像是一幅幅书法作品。
除了毛笔,傅抱石还用钢笔、圆珠笔等给唐遵之写了不少信件。“初初算来,大概有三四十封之多吧。”唐品璋告诉记者,1965年,唐遵之挑出了部分信件装裱后,请傅抱石作序珍藏。
也是同年,傅抱石特地绘就了一页《七老观瀑图》的扇面,打算赠与唐遵之。没想到的是,还没题上字,傅抱石就突发脑溢血离世了。之后,傅抱石的妻子罗时慧整理其物品时,发现了这幅扇面,后让女儿去香港的时候特意带给了唐遵之,令他十分感动。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得知傅家没有保存太多信件后,叔父将其中的大部分傅抱石信札原件送还了傅家,保存于傅抱石纪念馆中。
■傅抱石去世后,唐傅两家依然有书信来往,这是唐遵之信件原稿。
1980年,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曾为此作一阕清平乐词:“沧桑巨变,留得黄金笺。廿载千里传鸿雁,管鲍何须觌面。石城又爽秋风,香岛喜闻游踪,高谊深如东海,心香直上九重。”
之后,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十分感激,称赞唐遵之“贡献很大”,为了表达谢意,他亲自绘就了一幅画作送给唐品璋,至今悬挂于唐家的书房内。
从活动主办方周浦镇,记者了解到目前,“最美家书”正处于征集阶段。10月,将举行“第一届‘傅雷杯’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展评系列活动成果展”,评选出的100封“上海最美家书”将被颁发“上海最美家书”荣誉证书。
周浦,是傅雷先生居住生活了15年的地方,他的青少年时期也在此度过,其《傅雷家书》不仅是最有名的一封家书,更影响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
而唐家在周浦,也是比较知名的文化世家。唐品璋的祖父唐应壎是一名教员,曾在国画大家王一亭开办的义务私塾中为四方乡邻传教知识。孕育了5子1女,唐家崇尚文化,唐起一、唐炼百、唐遵之这三子尤为热爱传统书画、篆刻和摄影,后因其在各领域的贡献,被称作周浦的“唐氏三杰”。
和傅抱石交好的唐遵之很早就离开了上海,2007年才重回故里,唐品璋一直陪伴在叔父身边,直至其2009年因病离世。
“没想到唐老先生还保存着这么一组高水平的‘最美家书’,他们将会为其拍照存档”,周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有更多市民跟大家一起分享“家书”。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家书更是家人和亲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如果你也留存着那封最美的家书,欢迎投递!
来信请寄: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周东路266号(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三楼(办公室)
邮政编码:201318
咨询热线:021-68110509、021-68110516
联系人:禅老师、庄老师、徐老师
电子邮箱:zpwh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