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丨特色小镇:从色彩中读懂古镇的历史


作者:吴玉泉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3-12 09:22

2007年4月,由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日本DIC公司、并斯波特造型工艺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担纲的《朱家角城市景观建筑色彩规划》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城市色彩规划展示”活动中,与巴黎、首尔、澳门、杭州、盘锦、大同等十个城市的色彩调研与规划同时展出,预示着朱家角色彩规划已经走在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前沿。

在“十五”计划期间,朱家角被纳入上海市“新市镇”建设计划的试点城镇之一。这意味着朱家角不再处于以自发成长为主的状态,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时期。这包括古镇风貌的保护、现代旅游功能的发展,老镇功能的整合和强化、新区区块的功能定位、道路交通水网的全面规划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古镇区原有传统建筑景观的原汁原味,以及如何建设与古镇相和谐的现代江南水乡新景观,由此达到维护城市个性、保存和丰富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这一长远利益的目的,是这一轮城市建设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合理、完整、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臆断,或盲目地去照搬国外的现成案例。深入客观的调研,是朱家角镇色彩规划工作的基础。

经过对朱家角镇进行详细客观的调研,了解朱家角镇景观色彩形成的根源和现存问题,并对当地景观进行分析后,提炼出代表地域文化特质的基本内容,并整理出工作图谱。这涉及该镇景观色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必须研究与之相关的本地自然环境特征、民俗传统、建筑的形态和装饰特征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和提炼后,筛选出属于当地的景观色彩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整改概念。

按照市政府对朱家角的规划蓝图,对朱家角的古镇区、老镇区和新镇区提出不同而相互关联的色彩规划概念。古镇区以厚重、沉稳为主,体现历史感;老镇区以平和、舒缓为主体现新旧过度;新镇区以明亮轻快为主,体现新型水乡特色。

古镇的粉墙黛瓦朱漆,在时间的磨砺中日渐浓重,沉稳温暖的色调流露出岁月的痕迹,它的主色调是居于概念总谱的白色系列以及深色和暖色部分,建筑本身的点缀色相对单纯;老镇的元素比较复杂,又以旧居居多,呈现出平和舒缓的色彩面貌,色彩温厚,居于总谱的两侧偏上位置,其活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活泼的建筑点缀色层面:较艳的点缀色大多出现在这一区域内;新镇是现代水乡的形象,比较明快,主色调主要集中在总谱的浅色和冷色的区域,点缀色则以白色系、灰色系和彩灰色系为主。

朱家角建筑中的石材主要用于河床、墙基、地面、桥梁以及极少数的徽派建筑大墙面上。石材的色彩主要为浅灰黄系列和浅青灰系列,他们与青瓦、砖墙、石灰墙以及板壁——这些自然或非自然材质所建的墙体构成了朱家角传统建筑的主色调。

由于不少民居临水而建,甚至直接建于水畔,因此石材被大量应用在这些建筑的墙基以及水系两侧河床上,朱家角的古桥几乎也是石质的,石材的坚固和持久使得它们成为此地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得一部分,朱家角建筑最久远得历史,是可以从这些石头中读到的。年代久远的木板,斑驳剥落的老漆下透落出来的层层旧色,可读出不同时期的用色。传统漆色以红棕色系列为主,八十年代曾流行过用蓝色、绿色,在近期整修中又恢复为红棕色,各种色彩加上时间赐予的渐变,朱家角建筑色彩中最丰富、最灿烂的部分就在此。

根据相关专家的调研,朱家角镇区的本地特色,相对上海其他同类地区的来说保存较好:建筑色彩平和,白色系占据镇主导位置,还未出现大面积的入侵色彩。而它的色彩问题主要是传统建筑色彩有单一化趋势,中小面积的“错误”色彩已经存在并在新建筑中有上升之势。因此,寻找、挖掘、突显本地色彩特质并据此进行宏观调控,朱家角是色彩规划的当务之急。

对古建筑的保护及对古文化的延伸,其内涵扩伸到色彩革命,在上海及至全国尚属首例。

来源:朱家角发布